新西兰密集的人群为何能“索命”?发生踩踏事故该如何自救?


在新西兰


2022年10月29日正值万圣节前的星期六,大批民众前往韩国首尔龙山区梨泰院洞梨泰院参加万圣节活动。 作为解除口罩佩戴令后的首次大型活动,本该是一场值得庆祝的狂欢,但随后发生的严重踩踏悲剧却令所有人始料未及。点击查阅:韩国踩踏事故已造成至少153人死亡、103人受伤 据悉,该踩踏事故发生在梨泰院汉密尔顿酒店旁一条长约50米、宽约4米的斜坡小巷内。消防部门于10月29日晚上10点15分左右开始接到有关踩踏事故的报警。 目击者称,街巷两端的酒吧、夜店的顾客、拍照留念的游客、路过的行人组成的人群往不同方向推挤,有人跌倒后,尾随者就像骨牌效应般倒下。 警方称,大量人员伤亡集中在巷内长5.7米、宽3.2米、约18.24平方米的空间内,大约有300人在这个只有一个小单间大小的空间里挤了6~7层。 截至10月30日,事故造成至少154人死亡,133人受伤,报告失踪人数至少4024人,是韩国迄今最严重的踩踏事故。首尔当地官员说,死亡人数仍有可能上升。 据韩联社报道,外籍遇难者人数已增至20人,其中包括中国、伊朗、乌兹别克斯坦和挪威公民。目前已经确认有4名中国公民遇难。 梨泰院踩踏事故现场。图片来源:NPR 人群聚集怎么会酿出人命? 其实在本月1号晚间,印尼足球场就曾经发生过一起踩踏事故,酿成135死,583人受伤的惨剧。 该事故的起因是警方原本试图用催泪瓦斯化解球迷斗殴,不想反而造成事态恶化。因为风力影响把催泪瓦斯吹入了半封闭的体育场中,导致大量观众为躲避瓦斯而奔向出口,踩踏因此而发生。 而这次的韩国梨泰院踩踏事故,也是由于大量人群集中于一条小巷中导致大量人员伤亡。 那么大量人群聚集,为什么会“索命”呢? 德克萨斯理工大学学者Tracy Hresko Pearl解释说,普通成人会占用一块30cm×60cm的空间,当人群密度小于2人/平米时,人们可以自由活动。即使是快速行动,人类也可以避开障碍、防止摔倒。在密度达到3-4人/平米时,人们运动稍有阻碍,但仍然不易摔倒。而在密度达到5人/平米时,活动开始受阻。达到6-7人/平米时,人群的性质趋近于一个流体,个人开始受压力掌控,不能自由移动,对人群施加的压力也会如疏密波在介质中传播一样运动。 这种状态也极其危险:若有人摔倒,形成的空腔会导致其他人失去支撑,从而导致连锁反应。梨泰院事件正是由于在斜坡小巷有人摔倒,并且密度达到了16人/平米,才会导致踩踏伤亡。 其实,在人群达到一定密度时,就算不移动也可造成事故。更不用说是韩国这次如此密集的人群。一名20多岁的女性目击者说,密集的人群层层叠叠,好像一个“坟堆”,有的人逐渐失去意识,还有的人貌似死在人群之中。 不少人可能都以为,在踩踏事故中,踩踏致死才是主要死因,但现实则是大多数死于踩踏事故的人都是由于窒息。 在发生踩踏的人群中,不可见的力是非常巨大的,以至于其可以轻易折弯钢管。这就使像呼吸这种看似简单的事情变得完全不可能。不管是站着还是倒下都会造成死亡,因为他们身体上被施加了非常大的压力,以至于完全无法呼吸。  “当人们挣扎着想起来时,胳膊和腿会扭在一起。大脑的血液供应会开始减少。” 英国萨福克大学公众科学客座教授G Keith Still表示,“让你失去知觉需要30秒,而大约6分钟,你就会进入压缩性或限制性窒息。这通常就是死因。不是压死,而是窒息。” 除了巨大的压力作用外,由于人群的衣物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摩擦力,也使得营救变得相当困难。 遇到踩踏事故如何自救? 踩踏事故已成为公共场所的一种安全隐患。 遇到危险时,奔跑、逃生是人的本能。大多数都会因恐惧而“慌不择路”,最后引发拥挤甚至踩踏。那么,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避免踩踏事故呢? 人民网的一篇报道给出了不错的建议。 首先,当然还是要远离拥挤的人群,因为几乎所有的踩踏事故都是因人潮拥挤所导致的。 其次,如果发现自己已经身处混乱的人群中,一定要稳住双脚,保持站立,远离周围的玻璃窗,避免因玻璃破碎而被扎伤;如果发现前方有人突然摔倒,要大声呼喊让后面的人群知道前方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如果带有小孩,则一定要把孩子抱起来。 最后,如果不幸摔倒,应立即将双臂交叉成环形来护住头和胸腔,因为在众多踩踏事故中,很多人是由于窒息而死。可以参考以下姿势: 图片来源网络 新西兰有没有踩踏事故呢? 2019年10月5日,在但尼丁的Dundas Street发生了一起踩踏事故: 一名年仅19岁的奥塔哥大学大二女生Sophia Crestani不幸身亡。而当时与她在一起的学生正在一处公寓里开派对。 一名派对参加者表示,公寓里的人太多了,根本没办法移动,她身后的每个人都在试图跑出去,她与另外两个女生被推倒在地。幸运的是,这名参加者最终还是在其他人帮助下逃了出去。 不过Sophia Crestani就没那么走运了。 一名目击者称,她很可能遭遇了踩踏,因为当自己走到外面时,正看到她接受心肺复苏。但后来依然回天乏术。 新西兰虽然发生踩踏事故的次数并不多,但有人的地方就不可避免会出现这类事故。 正如从事全球重大活动的英国咨询公司Crowd Safety的Steve Allen所说的,“一旦你将人这个要素考虑进去,那风险就会一直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