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只因这件事,瞬间损失十几万刀!新西兰多位华人已中招!


在新西兰


号称官员突然打响问罪你的电话,你慌不慌!?对方声称你涉嫌了国外犯罪,你信不信!?来电表示只要你把钱转入指定账户,就能证明清白,你又该如何自处!? 最近在新西兰发生的几起“假绑架”诈骗案,震惊整个华人圈。 就在本月,最新新闻报道揭露了一起诈骗案:一位居住在新西兰的、说普通话的女士Ling,最近成为了骗子下手的目标。 据她说,某天一家自称是中国快递公司的人联系了她。 Ling接受采访。图片来源:Newshub “他们说有一个包裹有问题,是我从中国寄来的包裹。我知道这背后有问题——我不是中国人,也从未去过中国。”她这样告诉Newshub。 随后,Ling的电话被转给一名自称来自中国警方的男子。她怀疑对方的身份,于是该男子提出进行视频聊天。 对方向Ling展示的证件 视频中她看到对方穿着全套警服,并且向她展示了他的徽章。 所幸,她没有泄露自己的账户信息,最终也没有上当受骗。 不过,其他人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三起自称是“中国官员”的诈骗案:受害者损失数十万纽币 上个月,新西兰警方调查了三起自称是“中国官员”的诈骗案,发现两人各损失了数十万纽币。 令人震惊的是,这种骗局可以追溯到很多年前,但现在依然有人上当。 警方称,不幸的是,某些骗局会反复出现,因此他们鼓励任何遇到海外所谓“执法部门”的人保持高度警惕。 正如Netsafe的Sean Lyons所解释的那样,诈骗行业正在蓬勃发展。“它仍然有回报,并且仍然有利可图。有很好的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而且很容易做到。”他说。 那么,到底怎么样才能不被骗?除了假绑架外,新西兰境内还有哪些常见诈骗手段?被骗后又该如何把损失降到最低? 带着这些问题,网采访了奥克兰亚裔事务部关系协调员Kevin Deng和奥克兰北岸重案组刑警队长William Li。 通过新西兰警方提供的信息和实用建议,我们希望让大家一同关注防范诈骗的重要性,帮助人们在数字世界中保护个人财产和隐私安全,共同营造一个更安全、更可信的生存环境。 打击诈骗最大难处,“丢的钱,基本追不回了!”  诈骗类型的罪案,对华人来说其实并不陌生。 为什么这段时间在新西兰诈骗案还是频发呢?奥克兰亚裔事务部关系协调员Deng警官解释道:“疫情以后,因为各国之间的政策变化,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人口)回流比较多,相应的这种诈骗现象也开始逐步增加。” 那么对于新西兰警方来说,打击诈骗案最大的难处是什么呢? Deng警官表示:“现在的诈骗是以跨国形式为主。作为新西兰的警方很难去海外去侦破这样的诈骗行为,尤其是资金已经被转到海外后,很难被追回。” 骗子利用伪造的中国逮捕令,指控受害者于海外洗钱犯罪有关,以勒索大笔资金。Photo/NZ Herald Hayden Wooward Deng警官随后还强调,跨国罪案还牵扯到两国之间的协定沟通问题,作为非本国的警方无法在另一个国家不受限制地进行调查。 奥克兰北岸重案组刑警队长Li警官也补充道:“还涉及到一个问题,现在的诈骗集团,尤其在东南亚一带,它已经演变成一种商业化、组织化的犯罪集团。据新西兰警方了解,他们甚至配有会计来管理洗钱的渠道。” 总而言之,海外的诈骗团伙现已升级,但群众的防骗意识却还没有更新,从而导致被骗人数有增无减! 既然丢的钱如此难追回,就意味着从根本上防范诈骗尤为重要! 那么近期在新西兰境内主要的几种诈骗手段都有哪些,大家又该如何防范呢? 离奇的“假绑架”案,全家都被骗子玩弄于股掌  两位警官在此次采访中,首先提到的就是近期震惊华人圈的这类案件“假绑架”。 新西兰媒体NZHerald此前还原了一起诈骗案:一名奥克兰的受害者被诈骗集团操弄,将自己关在一间酒店客房中长达10天,假装自己被绑架,并拍摄视频发给亲属和家人,要求给骗子汇钱……‍‍‍Deng警官表示:“‘假绑架’这种诈骗形式,犯罪分子会通过微信或打电话的形式先联系留学生。诈骗犯会以一种比较官方、严厉的态度跟留学生说,你或你的家人涉及到了某种比较严重的犯罪行为,目前中国官方正在调查。通常情况下留学生会非常急切地想要证明自己的清白。” 由于留学生社会阅历和应变能力都比较薄弱,他们很难去甄此类信息的正确性,这也给诈骗分子留下了可乘之机。 之后诈骗分子就会用各种理由要求留学生来配合自己。“他们会明确表示,留学生只有这样做官方才会相信他们的清白,但官方需要留学生配合警方去把犯罪团伙调出来,要求留学生配合他们设局。” 就在这时,诈骗犯会要求留学生提供一些好像他们被绑架的现场图片或视频。为了达到效果的真实性,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留学生被要求断绝和外界所有的联系,同时要求留学生上交微信密码,方便他们的调查。 而这个时候留学生就已经完全陷入了诈骗团伙所设的“陷阱”之中,提供了一切个人信息之后,将自己封锁到一个与世隔绝的空间里面。 直到此刻,诈骗的进程才真正进入高潮阶段。 随后诈骗犯就会联系到留学生在国内的亲人朋友,并把那些“假绑架”的照片和视频发送给他们,对他们进行勒索。哪怕有些家长没有轻信骗子的话,但在试图跟留学生取得联系却一筹莫展时,便也会因为担忧和焦虑,跟着掉入被诈骗的“大坑”之中。‍‍而此刻父母忙碌半生所积攒的财富,也就变成了诈骗犯为了满足一己私欲,而随口定的一个“数字”罢了。 “DHL”、“中国领事馆”伪来电,“让你恐慌,骗你入局”  除了“假绑架”,还有一类诈骗手段也惯常喜欢针对国际留学生。 这类诈骗形式则是最难提防的一种手段。按照Deng警官的话说就是,以给你“制造恐慌”为基调,骗你一步步入局。 犯罪分子首先会假装成DHL快递或者中国领事馆的的工作人员,以一个能使人迅速陷入恐惧的理由,骗受害者给其汇款。 Deng警官解释道,以冒充“中国领事馆”的诈骗手段为例子,“诈骗犯会声称,他们在中国海关截获一名涉案者是以受害者的名义开立了大量的信用卡。受害者被告知若要想证明清白,就必须将一定资金转入指定账户。诈骗团伙的成员将伪装成多个角色,包括中国领事馆人员或中国警方等等,以增加真实性。”‍‍Li警官紧接着强调道:“受害者将被迫下载指定软件,观看诈骗团伙准备好身份证明的资料和视频。有些信息甚至与网上可供查证的完全一致,这就让受害者更加难以分辨信息的真伪。” 直至受害者对诈骗团伙所扮演的角色完全放松警惕时,便也到了他们的钱财流失的时刻。 由此可见,诈骗团伙的手段可见一斑,人们如若没有没有保持警惕直到最后一刻,都有可能成为犯罪分子刀俎下的鱼肉。 最关键、最有效的,防诈反诈“一句箴言” 虽然以上两类诈骗案针对的都是留学生,可两位警官最后也强调道,虽然受害者是留学生居多,但实际上所有的群体都应该提高警惕,因为诈骗犯对人群的择取并没有硬性的规律,他们最在乎的只是“掏空”受害者的钱包。 可是诈骗分子如此猖狂且无孔不入,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防范呢? 在听到网记者问出这个问题的时候,Deng警官直接道:“你觉得诈骗分子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 是钱! 紧接着Deng警官便解释道:“他们所有的目的就是套取你的钱财,你只要守护好这个底线,就行了!” 为了让大家牢记这件事的重要性,Deng警官再次重申道:“重要的事情我要说三遍!不要转钱!不要转钱!不要转钱!” 只要大家守住钱财,捂好钱包,诈骗犯也将有空难入。 除此之外,Li警官还告诉了大家一个可以从根本上杜绝被诈骗犯盯上的有效办法:“防诈骗的第一步,你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你的地址,你的电话,你的真实姓名,甚至有时候你自己的照片。” “那些信息暴露的人,就容易成为诈骗的受害者。”Li警官解释道:“比如你的照片被人窃取,诈骗分子就很容易通过AI的技术模拟出你的人像,然后用此来骗去你家人的信任和钱财。” 把握好“72小时窗口期”,被骗也能减少损失 以上的防诈反诈的策略都可用于钱财还未转出的情况。但很多人的遭遇却是钱已转出,才意识到事情的不对劲,在这种覆水难收的境地受害者该如何最大限度的减少损失呢? Deng警官披露了一件专业人员才知道的策略,就是把握好“72小时窗口期”。 破案窗口期又称破案时效,是指案件侦破的最佳时机。在该时间段内,警方采取措施和找寻线索的成功率较高。这个时间段通常为案件发生后的前72小时内。 “警方有一个72小时窗口期,但并不是100%有效的。当受害者转钱以后,突然意识到情况不对劲,请马上联系银行。” 说到这,Deng警官特别声明道:“一定要在报警之前联系银行,看看能否尝试阻止转账,之后再马上联络警方进行报案。” 对于此话题,Li警官也提醒道:“作为受害者,不要做额外会触及法律的事,例如不要与诈骗分子起肢体上的冲突,这会导致事情更加复杂化。” “一定要通过正常的法律渠道,解决问题。”Li警官如是说。 其实当两位警官用讲解的方式,将诈骗手段的“神秘面纱”撕开之后,那些骗人的技巧与计策,看起来也就没这么难以招架了。 而且骗子的行骗手段本身就是广撒网模式,他们妄想骗取其涉及范围内的所有受害者。‍‍‍‍‍‍‍‍‍‍‍‍‍‍‍‍‍‍‍‍‍‍‍‍‍‍‍‍‍‍‍‍‍‍‍‍‍‍‍‍‍‍‍‍‍‍‍‍‍‍最离谱的是,新西兰警方甚至曾经接到过诈骗犯打来的“胆大包天”的诈骗电话。由此可见,某些诈骗犯在挑选受害者时完全就是在碰运气,几乎没有什么技术型可言。 “敌方”的手段并不高明, 人们只要稍加提防, 便能大大降低成为受害者的风险。 希望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努力, 让诈骗犯的罪行, 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无所遁形! 对于诈骗的防范你还有什么建议? 欢迎留言与我们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