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从英国汽车扯到中美关系

在澳大利亚澳洲新闻




观前提醒,以下内容又臭又长。

最近,我发现了一件很诡异的事情。

英国,几百年前工业革命的发源地,现在的制造业空心国。然而人们却只关注为什么是英国引领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至于英国为什么又在后继的工业革命当中衰落,却鲜有人感兴趣,尽管这期间的历史意义重大,几乎就是当今世界的写照。而这就是我今天要梳理的东西。

工业化的目的是什么?

要说工业,其实只汽车产业就够了,因为基本上其他品类的工业流水线,都能在汽车流水线及其配套当中找到,可以说汽车产线是整个经济体工业化水平的缩影,基本上能够代表工业化的水平。

但是如果提及英国品牌的汽车,能想到的,劳斯莱斯,宾利,稍微亲民一些的有捷豹,路虎,以及那个迷之审美的mini。以前还有一些走量的品牌,比如罗浮和MG,但是现在这俩品牌已经归天朝所有了,罗浮成了荣威,现在叫国产车,地位比断A柱的帕萨特还低。与此同时豪车的日子也不好过,经常被各种收购。可以这么说,二战以后,其他国家的车企忙着满世界卖车,英国车企忙着满世界卖身。

我倒不是说豪车不好,毕竟价格在那儿的,站在消费者的角度看,做工确实精细,性能确实优越,除了走路上容易被碰瓷,其他都挺好。但是如果站在经济体的角度上讲的话,豪车这种东西,其实是一种逆工业化的产物。

仔细想想,如果哪个豪车品牌敢宣传自己的产品是自动化流水线生产的,这个品牌就离降价不远了。当然,那个跟邪教一样的品牌除外。以劳斯莱斯为例,除了宣传这车的逼格,厂家还会大力宣传这车是八辈儿匠人用八辈儿祖传手艺打造的,也不管八辈儿以前有没有这品牌,毕竟这样才能显得高端,严谨,一丝不苟,跟普罗大众不一样。但是用工业化的视角来看的话,这样做牺牲了很多东西,首当其冲的,就是产能,其次就是营收。

可能很多人想不到,豪车品牌其实活得不好,因为销量小,他们不得不借用其他品牌的产线来摊低固定成本,比如某豪车的发动机就是外购的;同时由于销量小,难以摊平固定成本,他们不得不以高于走量车的价格去销售,而高出来的这部分价格,是品牌溢价和产品差异化支撑的。

品牌溢价,很容易理解,比如某日系车,以皮实耐用著称,但是实际上是因为配置太简单,没有可以坏的地方,但是却依旧卖得很贵。产品差异化,也很好理解,最直接的就是性能上的差异化,比如发动机,悬架,变速制动,都用一些小众而性能过剩的,但是确实有人愿意为这个买单。

这样一来,就造成了一个现象,搞品牌溢价和差异化的车企,受众会越来越小,因为这些车企的赢利点,就在于差异化,因此不得不面向小众。长此以往,就是劳斯莱斯和宾利的局面,车是贼牛逼,销量是贼低,产线是贼落后。

这时候,就该讨论下工业化的目的了。

可能很多人会说,工业化的目的,不用讨论,挣钱嘛,不挣钱工什么业?这么说倒也对,不过事实就是,现在挣钱的活儿,可都不是工业化。违法的就不必说了,就说合法的,都知道制造业的利润被压缩到了5%,而且就是这5%,制造业还得扛起重资产投入,设备折旧,销售额波动,原材料价格波动,政策变动等诸多成本。反而是从事设计的上游和从事营销的下游,把钱都拿走了,而且通常来说,上游和下游还都是一家公司。最典型的就是耐克以及爱马仕,卖个工业流水线产品,搞得跟邪教一样,就差配货拉人头了。最后是品牌商赚了一大笔,代工厂苦哈哈干活儿。可以说,工业化本身不挣钱,但是有了工业化,其他生意才能挣钱。

所以工业化的目的,不能简单地说是赚钱,尤其是站在整个经济体的角度。工业化的目的,应该是扩大产能,提高销量,降低成本,而最根本的部分,则是拥有产能。

以印度为例,你要说他弱吧,美俄装备他要什么给什么,地球两大军事强国伺候他一个,别提多滋润;但是你要说他强吧,好像也就周围那些小国怵他,甚至有了核武器都入不了常,五常商量好了一样轮流行使一票否决权。这就是拥有产品和拥有产线的区别。

这也是为什么说,工业化的根本目的,是拥有产能,因为这关乎一个国家是站着说话还是跪着说话,赚多少钱跟这个比起来,无关痛痒。诸位能觉得工业化的目的就是赚钱,那是因为我们现在是站着的,所以只需要考虑赚钱的问题;而当年我们还处于农业经济的年代,每天考虑的都是如何才能站着的问题。

所以,现在我们找到了第一件值得思考的事情——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他们的工业化缩影,汽车产线,居然在逆工业化。

英国汽车产业逆工业化这件事情本身看似不离谱,毕竟赚钱嘛,走老欧洲奢侈品的路子,不寒碜,甚至换我是决策者,我也这么做,我不光要给小金人镀金,还要给它加LED灯,再配上咚呲嗒呲的低音炮,能闪能亮还能响才够赛博朋克。但是仔细想想就会觉得不对,工业化作为英国看家立命的本事,英国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走上了一条逆工业化的道路。

英国版本的去工业化

实际上,英国的衰落,就是以逆工业化为开端的,并且英国拿到的剧本,基本上与美国拿到的剧本一模一样。

英国在确立了全球霸主地位之后,首先是建立殖民地,原因么,一个是获得原材料,另一个是获得倾销市场,还有就是可以将落后的产业转移。为了控制殖民地,英国大力发展国际贸易,并建立了当时最大的金融中心,通过金融控制了大宗商品的定价权,直到现在,伦敦金都是最大的黄金品种,前几年很多假机构都在骗客户加杠杆去炒。

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爆发的时候,英国已经积攒了大量的资产。对于当时的工业革命,英国的态度很明确——不参与,等到技术和产业成熟的时候直接买过来就行,反正钱有的是。但是英国人没想到的是,等到技术和市场成熟了,德国人的军队也成熟了,法国人的军礼也成熟了,而美国人呢,要产品可以,要产线不行,心肠大大滴坏。

所以说,对于英国来说,二战其实是一场主要消耗存量的战争,而不是一场主要消耗增量的战争,虽然那个时候英国的工业衰落得还不是很严重。英国工业真正的衰落,其实是在撒切尔夫人任期内的。

说起撒切尔夫人,中国人民的印象大概有两个,第一个是她半死不活地打赢了马岛战争,英国赢了战争,阿根廷赢了足球,两国实现双赢;第二个是她挟马岛战争胜利的余威,在中国被邓爷爷镇得有些恍惚,还摔了一跤,最后归还了香港。

但是对于英国人民来说,他们对于撒切尔夫人的最直观感受,则可能是给他们带来贫苦的撒切尔新政。所谓新政,百度百科总结了四方面,比较简练:国企私有化,控制货币,减少福利,打压工会。但是让我总结的话,其实就一句话:推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当然,她推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目的,肯定不单单是为了自由,嘴里喊着自由的人,心里都盘算的都是自由地挣钱。而撒切尔夫人心里盘算的,其实是发展金融业。实际上可以理解,当时的英国眼看传统制造业保不住,毕竟卷不过其他国家,而为了保护制造业而制定的政策,则钳制了金融业的发展,与其让金融业给制造业做陪葬,不如直接舍弃制造业,保住金融,两个产业还能留一个,也算是壮士断腕,也不愧于铁娘子的称号。

撒切尔夫人推行的新政虽然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则是推行新政的时间——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那年,里根新政推行的前两年。其实准确地说,里根新政在卡特还在任期间就基本确立了,因为卡特任期内的美联储主席,沃尔克,他在1979年10月推动的金融改革,得到了里根的支持,甚至可以说后来的发展就是沿着这个金融改革走的,所以这三件事其实是发生在同一时间的。

这几件事情凑在一起,我并不觉得它是巧合,毕竟都知道苏联入侵阿富汗就开始走下坡路了,更重要的是苏联开始“修正”了,背叛了自己的理想,从此不再是资本主义的威胁,资本可以肆意扩张了。同样,不赘述,有兴趣自己去查阅相关资料。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英国汽车企业就是从这个时间开始全球卖身,而英国人当年遥控全球殖民地的本事,被美国人学了去。虽然现在美国人没有殖民地,但是世贸组织不就是美国版的殖民组织么?原材料价格美国要管,能源价格美国也要管,哪儿发展什么产业美国人要说了算,哪儿不能发展什么产业,美国人也要说了算。这美国人比西厂还厉害啊。以此为框架,美国享受了全球红利,但与此同时,跟英国人学怎么遥控全球的时候,美国人把英国人空心化的本事也学回来了,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都说现在的情形跟二战之前很像。

即使在二战期间吃到了产业空心化的苦头,英国却还是没有忘记走上一条脱实向虚的道路的理想,结合现在的美国,我们发现,昂撒人对于“脱实向虚”这件事,还真是情有独钟,有着与别的民族不一样的执念和天赋。

到这里就又有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昂撒人对于“脱实向虚”这件事,就这么执着,他们不是看不到后果,毕竟历史过去没几年,甚至美国人还因为英国空心化吃到了好处,不可能看不到这其中的厉害。

或者,换个问题,步入发达国家之后,空心化真的是不可避免的吗?当真没有第二条道路吗?

这个问题其实到现在还没有答案,毕竟到现在为止,从发达国家返贫的国家不少,但是从发展中国家变为发达国家的大国,没有。

可能有人要说韩国,首先韩国不是一个大国,连自己的主权都基本上没有,另外,只能泡菜自由的国家,就先不要讨论是不是发达国家了。

胡思乱想

所以接下来就要放一些自己的思考了。

个人认为,导致空心化的根本原因,是私人资本影响了政策的制定,说白了就是小政府大市场的体制。而二战时期对于英法霸权的挑战者,如美国,日本,德国,根据不同的国情,都处于政府权力比较大的阶段。当然,大政府不代表法西斯,我只是说,小政府大市场的体制,更容易催生出先天优势,毕竟商人的嗅觉比政府要灵敏,那些不如政府嗅觉灵敏的商人基本都破产了;而大政府的体制,是后发追赶国家的标配,如果没有大政府,民间力量就是一盘散沙,没有凝聚力的国家,不会实现属于自己的工业化,就像印度一样。

所以这么看的话,不奇怪昂撒人为什么要第二次走上产业空心化的道路。同时也不奇怪为什么中美冲突在所难免,这其实是两种不同制度的较量,或者叫两种不同理念的较量。表面上看是小政府还是大政府,或者叫资本能不能左右政府,往大了讲就是——究竟是少数人的利益更重要,还是大多数人的诉求更厉害。

百年未有的大变局,还真不是随便说说的。

之前的世界,一直都是新的霸权推翻了旧的霸权,但是霸权主义是有其固有的缺陷的,比如霸权主义是没有退路的,英国作为一个岛国,资源匮乏,市场逼仄,固然不用说,而美国这种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的国家,估计很多人觉得他们至少可以关起门来过日子,就像当年隆中对诸葛亮对于蜀地的评价一样。

然而不要忘记美国可是发生过南北战争的,如果美国真的能关起门来过日子,南北战争就打不起来。

读过《美国经济史》之后,我觉得南北战争是美国独立战争的后续,因为独立战争的根本矛盾是十三州对于英国税赋政策的不满,以及产业发展的诉求;而南北战争则是种植园经济与工业经济对于税赋政策的不同诉求。具体说的话就是,北方工业经济希望通过高关税保护本国工业发展,而南方种植园经济希望通过低关税政策大力出口产品。想想现在,在美国还拥有全球霸权的时候,可以同时让制造业,金融业,军工复合体以及石油寡头都挣钱,但是一旦失去了霸权,最起码石油寡头和制造业对于贸易政策的诉求就是截然相反的,毕竟,你卖我飞机的时候就要自由贸易,我卖你石油的时候就要贸易保护,以前你打遍全球的时候都怕你,现在你打不过了关起门过日子了还要这么搞,凭什么啊?

这其实也是我们为什么不搞霸权主义的原因——我们的产业,对于政策的诉求,都相对一致,我们并不需要霸权主义,公平竞争就足以让我们胜出了。

这是第一个启示,第二个启示则是,我们不会走产业空心化道路,毕竟几千年前,我国就有种桑误国这种经济战,我国对于产业的理解,对于产业的重要性的体会,远远不是其他国家能比的。既然不走产业空心化道路,就有一个必要条件——大政府小市场。

所以,绕来绕去又绕回来了,我们发现这其实是一场注定无法调和的斗争,美英为代表的的国际资本,寻求的是超额收益,所以垄断就成了必要的步骤,而资本影响政策则是一个必须实现的目标。但是在大政府小市场的格局下,资本要是真能影响政策,恒大也不至于现在这个样子。

所以我们看到,中概互联经过漫长的阴跌,变成了中丐互怜,这是因为这些互联网企业无法谋得稳定的垄断地位,所以无法谋取超额收益,进而被华尔街资本抛弃。

天然具有垄断倾向互联网行业是这样,其他产业更不会例外。纵然国际资本无国界,纵然哪里有油水他们往哪里跑,但是他们绝不会跑到一个自己无法控制的世界。而且,这种资本,即使流入了A股,它真的是一件好事吗?

所以我自己的判断是,A股会迎来属于自己的牛市,但是绝不是因为外资疯狂涌入造成的,外资也绝不会一股脑涌入A股。A股的牛市,只会随着大政府战争大资本,多数人战胜少数人而到来。

很多人可能对现在中美矛盾的后续发展感到迷茫,其实英国的衰落史就能回答这个问题。二战之后,看似美国接替了英国的霸权,但实际上当时美国实行的是美国历史上最严格的政府管制,也就是罗斯福时代,名字叫资本主义,但是走的是大政府的路线。只不过由于有苏联这个怪胎的存在,姓资姓社是更大的问题,所以站在了统一战线。而美国改回新自由主义则是在里根时代,可以说美国接管霸权靠的并不是新自由主义,而是政府调控,而苏联解体,更多的是苏联自己的问题,比如发展失衡,比如产业单一,比如完全脱离实际的计划经济,这些问题不光是放在苏联会将苏联拖垮,放在任何一个经济体都是致命的。所以美国赢得冷战的法宝,其实是勃列日涅夫,并不是他们鼓吹的什么自由经济,要知道在苏联发动阿富汗战争之前,美国可一直都没有推行新自由主义,如果真的有效,他们干嘛要等那么久,1945年打完二战,34年后等到苏联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才拿出来用?

说到这里,我又要扯点儿别的了,越扯越远了。

很多人觉得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经济形式,但实际上他们并不能分得那么严格,他们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像是互为对偶问题,因为他们的根本目的其实都一样——资源最优配置。当然这是建立在理想条件下,不考虑计划经济的僵化问题和腐败问题,也不考虑市场经济的垄断问题。举例说明的话,自由经济体制下,就比如说美国一个做蛋糕的厂子,每天都做蛋糕,但是做蛋糕的数量是有计划的,并不是说真的就自由地做蛋糕,想做多少做多少。对于蛋糕厂这个小的经济单位,他实行的其实是一种计划经济;而整个自由经济,其实是在无数个小的计划经济的动态博弈中达到一个平衡,找到一个资源配置的方案。

而计划经济时代,也不是说就完全的不自由,但是例子就不能用我国改革开放之前那段时间做例子了,只能用改革开放后的例子。比如,某某市要搞土地开发,预期在几年内建成多少多少建筑,满足多少多少就业,增加多少多少设施,引进多少多少企业,这无疑是一个经济计划,但是实施的时候,经常采用的是招标方法,而招标,又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所以,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怎么可能分得非此即彼呢,两者是从不同的方向逼近最优解,解决的是不同层面的问题,强行用计划经济解决市场方面的问题,下场就是苏联,而强行用市场经济解决本应该做计划的问题,下场就是英国汽车工业。而平衡自由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办法则是一句废话——该计划的计划,该市场的市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犹如太极图里的阴阳,相互钳制又互为补充,它们是经济行为的一体两面,缺一不可。

最后,啰啰嗦嗦说了这么多,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没有什么主题。是的,就是没有什么主题,我写的时候也没带着主题去写,因为带着主题去思考问题,往往会限制思维的发散,而现实中哪儿有独立于其他问题的问题,所有事件都是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生硬地把问题分隔开看,只是因为这样容易理解,并不代表它绝对正确。实际上,本文也就是我平时思考问题的时候的真是写照,想到什么算什么,想到哪儿算哪儿,等到掌握的信息足够多了,它们相互之间的影响自然会梳理出来一条条主线,掌握的信息越多,距离真相越近。


澳洲中文论坛热点
悉尼部份城铁将封闭一年,华人区受影响!只能乘巴士(组图)
据《逐日电讯报》报导,从明年年中开始,因为从Bankstown和Sydenham的城铁将因Metro South West革新名目而
联邦政客们具有多少房产?
据本月早些时分报导,绿党副首领、参议员Mehreen Faruqi已获准在Port Macquarie联系其房产并建造三栋投资联

中文新闻,澳洲经济,时事,华人论坛动态,悉尼本地消息,墨尔本,珀斯,布里斯班,澳洲新闻,澳大利亚华人网,澳洲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