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一出手就是50亿,他可真能编!

在澳大利亚澳洲新闻




来源:一日一度(ID:yryd115)

豪取50亿票房的《长津湖》,开头有个小片段:

奔赴抗美援朝前线的某节火车上,第七穿插连全队集合,正在举行授枪仪式。

连长伍千里,无比严肃的,对新兵解释他们独特的“编号传统”:“我们是把自有七连以来,牺牲的、受伤退伍的战士,全加在一起。”

这一幕似乎不值得说道,但是把时间调回到16年之前,当年的电视剧《士兵突击》,有一个似曾相识的画面。

史今问刚加入连队的许三多:“钢七连有多少人?”

许三多支支吾吾半天,方才结结巴巴说道:“一百多个吧。”

班长伍六一严厉地纠正:“钢七连建连至今五十七年,番号几经改变,一共有四千九百五十六人,成为钢七连的一员。”

“你必须记住,你是钢七连,第四千九百五十六名成员!”

同样是姓伍,同样叫七连,有着相似传统,历史时间线也能吻合。从《士兵突击》到《长津湖》,莫非有一个“军魂宇宙”,正在悄然搭建?

这种疑虑自有其道理。因为,两部现象级作品,幕后的编剧,其实是一个人——兰晓龙。

01

遥想当年,复播的《士兵突击》突然爆火,兰晓龙也曾幻想着,向家人“嘚瑟”。

他把第一集的碟片,偷偷塞进影碟机里,前后塞了四次,父母才愿意屈尊看一下。看了没有几分钟,两个人就不约而同,讨论起菜价和时事。兰晓龙妻子的家人们,倒是很喜欢,以至于再看兰晓龙时,都觉得他身上仿佛带着光环,只是,这个光环也就保持了三天。

在家人那里,他们从未对兰晓龙表现出期待:

这个湖南伢子,身体瘦弱、其貌不扬,从小热衷于砍砍杀杀,却还总是被别人砍的多一些。

他的成绩也不太行,虽然读的是一所重点中学,老师却从未待见过兰晓龙。唯一一次被重视,是兰晓龙高中毕业的时候,老师连拍他三下肩膀,意味深长地说:你能拿到毕业证,是我没有想到的。

“赞许”完了,老师却不希望他参加高考,兰晓龙成绩不好,如果他坚持考,势必影响学校的升学率。

兰晓龙的家乡湖南邵阳,当年也只是一个中型城市,文化气息并不十分浓厚。学习不在行的他,闲得五脊六兽,竟然开始去看书。

奇奇怪怪的医学资料、极其无趣的历史书籍,以及譬如“鸳鸯蝴蝶”等文学流派,八竿子打不着的学科,他都看得津津有味。

某天,兰晓龙回家的时候,突然发现一个纸箱,里面装的是,姐姐托中戏的朋友,给他买的书。

那都是些艺术类书籍。兰晓龙随意打开一本,美国剧作家奥尼尔的剧作选集,他有滋有味地阅读,越读越吃惊:

“我的天啊,原来还可以这样表达,世界上还可以有这样写自己的感受的。”

从此之后,兰晓龙的书包里,经常只揣着两样东西:杀猪刀和戏剧集。

“砍刀不要捅,用削的,就是一点皮外伤。”哪怕成名之后,他还乐此不疲,向别人科普砍刀的用法。

砍刀宜轻削,才不至于伤到人;书要深读,才足以唤醒灵魂。

02

兰晓龙果然没有参加高考。

十七岁的他,怀揣着家里给的500块钱,一路颠簸,飘向了北京。

书籍给了兰晓龙方向,就好像认准了似的,他专门去北京的艺术类学校,选择跟着毕业班学生们厮混。

毕业班的同学,往往不满足于分配,大都私下找点工作干,和他们混熟之后,兰晓龙也就有了,给大哥们打杂的机会。

某一次,北电几个学生接到一个漫画的活儿,随手就把写词的工作,交给了兰晓龙。最终,他足足挣了300块钱,那也是此生的第一笔稿费。

兰晓龙渐渐羡慕起大哥们,他也想通过考试,变成其中的一员。

说干就干,91年他就报考了编剧和导演专业。

艺术考试要考朗诵,那年的朗诵题目叫《20世纪的死魂灵》——考虑到兰晓龙是一个湖南人,光是念对这个题目,就已然竭尽全力。

考场就在中戏的排练大楼,会场一片灯火通明,身材瘦小的兰晓龙,孤零零地站在舞台中央,因为胆小,他的声音更小。老师似乎故意刁难他,让兰晓龙站得远远的,站得太远,他就必须喊出来。

可想而知,兰晓龙不可能考过。他并不甘心,又试了一年,结果照旧。

他变得越来越悲观。兰晓龙曾经有追赶公交车的“恶趣味”,某次,他一路追出去,却怎么也追不上,兰晓龙难过到都要哭了:我怎么连公共车都追不上了?

好在,第三年再考的时候,兰晓龙一雪前耻,爆了个大冷门:同时考上了北电和中戏。鬼使神差之间,他最终选择了中央戏剧学院。

真正进了大学校门,他却感觉到无趣。学校老师就是个“戏疯子”,要求学生每学期精读200个剧本,每周的专业课至少写满两万字。

自由散漫是兰晓龙的人生信条。他经常性旷课,在课堂之上也常常睡觉。万幸,阅读、摘抄剧本的时候,却又从来不敢马虎,面对自己喜欢的剧作家,兰晓龙不愿意敷衍。

03

老师严格要求学生,因为带93级那批学生时,他多少有点带着遗命的意思。

兰晓龙的努力,老师看得见,很多年之后,老师还特意评价说:“兰晓龙是继承我衣钵的人。”

老师逼着他读书,同时,也逼着他去部队。97年6月份兰晓龙毕业,毕业证还没有拿到,接着就被一辆军车拉到战友话剧团,他连后悔的余地也没有。

他是个“头重脚轻、嘴尖皮厚”的人,在部队里,自然就是个挨骂的主儿。入伍的最初几年,兰晓龙几乎没有被肯定过,吓得他都不敢伸脚了,无论先伸左脚或者右脚,往往都是错。

对他来说,为数不多的慰藉,也许就是爱情。在部队里,按照规定,不允许带家属,更不能夜不归宿。兰晓龙在部队大院外租了一套房子,把自己在学校谈的女朋友曾睿,安置在那里。

每天晚上6点准时下班,和女朋友在大院门口集合,两人打车到三里屯找间酒吧,将所有的啤酒喝一遍,喝到半夜,再把曾睿送回出租房,兰晓龙则翻墙进部队大院。

喝酒的时候,兰晓龙常把自己调皮捣蛋的光辉壮举,讲给女朋友听,曾睿越听越不耐烦,嫌他没出息,两人的争吵与纠纷,变得越来越频繁。

最严重的一次,他们在酒吧喝酒,一人拎一瓶啤酒出门,各自把啤酒摔在地上,头也不回地各回各家。

这边女朋友冷落了他,部队的领导也不给兰晓龙好脸色。团里见他没个正形,正团、副团、政委,以及办公室主任,四个领导联合在一起,表情严肃地找他谈话。领导的意思是,你再这么胡闹,干脆就提前转业吧。

文艺单位不同于普通部门,让某个老人离开,是件很尴尬的事情。

在这样的条件下,他终于痛定思痛、踏踏实实,写出来一个话剧剧本,《红星照耀中国》。

《红星》讲的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故事。在兰晓龙笔下,斯诺就是一个小美国人——就像他自己一样,吃着喝着生殖着,一路来到中国。他妄图用四周把中国看遍,最后呢,斯诺用了13年,也没有把中国读透。

剧本完成后,即引发强烈的反响,团长特意召开全团大会,号召老中青同事,共同观摩学习。

看完兰晓龙写的剧本,团长难得地夸了他一句:

“我看到地平线上,升起了一道曙光。”

04

《红星》的成功,换来了兰晓龙创作上的自由。在文工团工作,他必须要做,却也最不擅长的就是写小品,一直以来他写得很憋屈。

《士兵突击》就是兰晓龙拿出诚意,交出的第二份答卷。电视剧的火爆,毋庸别人多言,观众看后纷纷猜测,这部电视剧的编剧,想必也是正能量满满,极其的高大上。

千万不要戴高帽,他也是个小人物,那些伟大的词汇,什么责任、历史、信仰,兰晓龙像躲避粪弹一样躲过;另一方面,不管是光明、黑暗、消极还是积极,倒可以全盘接受,他受不了局限以及禁锢。

“这个世界是球形的,干吗把自己拿一个按钉按在那里?”

为了彻底与高大上划清界限,兰晓龙还颇有恃无恐地说道:“小说或者剧本里的人物,跟我有什么关系?它不过是用来挣稿酬的工具而已。”

怎么可能没关系。从兰晓龙剧中人物的名字,就可以看出些许端倪:《生死线》里的何莫修,是他的姐夫;《士兵突击》的史今,是好朋友史航的哥哥;伍六一比较惨,是兰晓龙邻居家小狗的名字。

在兰晓龙这里,朋友的划分,不是以出名与否作为标准。

譬如和酒肉朋友之间,他们最大的爱好就是,“饿了凑在一起吃饭,像畜生一样吃”。

再比如,面对当年的混混哥们时,兰晓龙其实会感觉自卑,在哥们看来,无论上大学还是进京城,都是挺让人看不起的几件事。

也许,混不吝只是他的外在,生于微末中的万千萤火,才能直击兰晓龙的灵魂。

05

一次偶然的机会,兰晓龙看到一张照片:

某个十八岁的战士,手里托着个橘子,因为这个小点心,他在那里憋着乐,有点懵懂,生机盎然,又有点跳脱。

看到这个小人物,兰晓龙再次受到触动,《长津湖》里那个叫伍万里的少年,便因此而诞生。

故事的开始,伍万里只是一个叛逆的江边野孩子。既羡慕又有点害怕哥哥伍千里。

哥哥回家探亲,凳子都还没坐热,即接到第九兵团的命令,要求天亮之前立刻归队。

国际形势波诡云谲,汽车大炮人喊人叫,当兵的就像一枚棋子,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千里刀光影,万里赴戎机。

弟弟偷偷跟着哥哥,在他后面参了军。关于牺牲关于战场,伍万里没有一丝一毫的概念。

胡军扮演的雷公问他:“为啥要当兵啊?”万里答:“为了让我哥瞧得起我。”

他和老兵打闹,他胡搅蛮缠,他以为自己还是村子的混世魔王。

美帝的飞机,炸毁了我军的火车,前一秒刚认识的朋友,转眼就变成焦尸,他第一次感受到战争的残酷。

真正踏入战场,开了第一枪,杀死第一个敌人,万里终于开始了成长。

经历战争的重重洗礼,见到太多的牺牲,他不再幼稚,更加成熟。在水门桥战役,伍万里不再想着,二哥是否还瞧得起自己;也不再念着杀多少敌人,当什么样的英雄,一切都不重要了,“我要让你们都活着回家”。

当伍万里成为一只雄鹰,当他说出,“所有7连的战士都是我哥”。就好像冥冥天注定,七连的全体战士,离最后的牺牲,也就不远了。

战友都牺牲了,连最会躲子弹的二哥也牺牲了,电影的最后,伍万里没有忘记团队的荣耀、军人的荣耀。

他形单影只,却又无比骄傲。少年伍万里掷地有声地说出那一句话:

“第七穿插连,应到157人,实到1人。”

这句悲壮的台词,这个更悲壮的故事,经由那个曾经的小人物兰晓龙写出,我看得头皮发麻。

参考资料:

1,《凤凰非常道》:“士兵突击”系列,之兰晓龙

2,王小峰:《只有大众,没有文化》,兰晓龙篇

3,新郎娱乐:《兰晓龙:我是在做我自己的梦 尊重虚构出的人物》

4,荆楚网消息 (楚天都市报) 文/李唐:《兰晓龙:婚姻在甜蜜的吵闹中度过》

5,南方人物周刊 文/朱诗琦:《兰晓龙 在喧嚣的行当独自行动丨特写》


澳洲中文论坛热点
悉尼部份城铁将封闭一年,华人区受影响!只能乘巴士(组图)
据《逐日电讯报》报导,从明年年中开始,因为从Bankstown和Sydenham的城铁将因Metro South West革新名目而
联邦政客们具有多少房产?
据本月早些时分报导,绿党副首领、参议员Mehreen Faruqi已获准在Port Macquarie联系其房产并建造三栋投资联

中文新闻,澳洲经济,时事,华人论坛动态,悉尼本地消息,墨尔本,珀斯,布里斯班,澳洲新闻,澳大利亚华人网,澳洲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