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对话勤辰合伙人:运动队、新产业与开放系统

在澳大利亚澳洲新闻




来源:远川研究所

私募基金在中国含义广泛,但向来都代表着资本市场里的一种神秘。他们用卫星监测牧场,在港口推演价格,用小麦和矿产进行套利。在隐秘的角落里,他们计算着投资的一切线索。

如果从「赤子之心」算起,中国私募基金行业已走过了18年。正如这个初代产品的名字一样,私募发展到今天,无论是覆雨翻云的顶级私募,还是因小而美的低调团队,每家机构都嵌入了创始人强烈的气质和性格。

而那些跃跃欲试的新生一代,也正在浪潮之下展现着自己蓬勃的生命力。对于他们来说,真正的难题从来不是资管的野望和财富的位数,而是如何在现实的暗流与周期的彷徨中,走向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这也正是远川投资评论推出「新锐私募」的驱动力,我们迫切地希望在资管的时代大浪里,发现新的名字,记录新的故事,勾勒出中国私募行业的迭代。

本期是「新锐私募」Vol.001,远川投资评论访谈了勤辰投资的四位合伙人张航、崔莹、郑博宏和林森,以下是正文。

过去的两个多月,本就禁止鸣笛的陆家嘴内环线送走了一个寂静的春天,川流不息的车辆连同络绎不绝的人流都失去了踪影,只剩下绿荫和鸟鸣。但是当春末夏初的时节来临,窗外已经是挡不住的生机盎然,路上逐渐恢复了车水马龙。一切都在预示着这座城市的重启。

只不过疫情这个不断反复的巨大变量,在持续了两年多之后,也开始吞噬着资本市场的热潮。

不少一级基金正在寻找上市融资取暖的通途;一度热闹得甚至有些喧嚣的二级机构们,则在收缩各种预算和开支。这种普遍的悄然蛰伏,与黄浦江两岸宏伟的建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样一段特殊时期,击退的创业雄心不在少数。

就在基金行业回撤凶猛、内外交困的「敦刻尔克」时刻,有一群青年投资人却躬身入局,用意气风发的登场,表达着他们的决心以及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坚定信心。

行业中人很难不注意到这家取名「勤辰」的新私募。原华安基金投资总监崔莹的加盟,就一度引起了诸多好奇。而曾在易方达管理千亿规模的林森在公告离职后也加入勤辰,加上公司创始人、原鹏华基金的新生代明星基金经理张航,公司的三位创始人管理公募产品期间,代表作都取得了市场同类前3%[1]的绝佳战绩。

除此之外,负责国内研究的郑博宏和海外研究的安冬,均有多年华夏基金、Fidelity等海内外顶级资管机构的丰富从业经验。勤辰的阵容之强大、准备之充分,在中国私募基金的行业历程上非常罕见。

他们在取名上也花了很多心思。所谓「勤」自然是勤奋勤勉天道酬勤,「辰」是古代十二时辰中的上午7-9点,也意蕴勤奋勤勉的年轻人们。正如1957年最高领袖对留苏学生的演讲中把他们比作「八九点钟的太阳」后所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难得的是,勤辰这几位合伙人早已相识多年,既是缘分的奇妙,也是志趣的相投。

十五年前,还在美国波士顿道富银行做风控的林森,在周末的聚会上认识了当时和彼得林奇同在富达消费组做研究的安冬。他被价值投资的世界和彼得林奇的故事所感染,在安冬的推荐下成为芝加哥大学MBA的师弟,毕业后在西海岸的PIMCO开启了投资生涯。

2013年,他们又遇到了离开万科董办来芝加哥MBA进修的郑博宏,这个「芝加哥三人组」便成为了挚友。即便各自先后回国供职不同机构,覆盖不同领域,但他们的故事从未中断,直到如今在「勤辰」聚首。

林森在2015年从洛杉矶回到上海,加入易方达,从纯债开始逐步扩展至偏债混、固收+和纯股等多资产类别。在陆家嘴密集的金融机构里,他遇到了自己高中(南师大附中)、大学(南京大学)的双料学弟崔莹。在2015年市场大厦将倾的危险时刻当上基金经理的崔莹,则在危墙之下站稳了脚跟。

拥有头部地产企业多年从业经验的郑博宏,在华夏基金负责带领宏观策略研究团队,在这个公募「老大哥」的平台上多次获得最佳研究。也正是由于同样覆盖地产行业,郑博宏结识了当时在鹏华基金做研究员的张航,很快成了每天都会探讨行业问题的好友。

在投资这个行业,年轻人要拉长职业生涯,在最开始的时候总是需要韬光养晦。当时机一旦成熟,一代新人就会集中涌现。

2018年,张航因为研究上的出色表现被提拔为鹏华基金权益二部的投资经理并很快崭露头角,挖掘并重仓了坚朗五金、三棵树、阳光电源[2]等多只十倍股,成为老牌大厂鹏华的冉冉新生代;崔莹在度过了惊险股灾后,陆续斩获三年、五年、七年期金牛奖,担纲华安权益团队的砥柱;回国六年后的林森,则在2021年底成为全市场唯一五年期排名里纯股、纯债、混合皆有产品位列前十的基金经理[3],最终拿下当年的晨星大奖。

股票市场总有各种各样的机会,也能赚各种各样的钱。但基金经理寻找基金经理,终究会偏好那些和自己一样能找到「遗珠」的人。翻看三人过往的的基金季报年报会发现在阳光电源、星宇股份、立讯精密等一批日后表现颇为抢眼的公司尚未起势甚至被市场冷落低估之时,张航、林森和崔莹则分别在持仓上做出过类似的前瞻表达。

勤辰合伙人之间或是亦师亦友,或为同学同乡,或在组合里不约而同地重仓过十倍股。求学道路、职业轨迹、投资审美的交织只是表象,背后的本质是他们对基本面的共同追求。

但他们之间又存在着某种和而不同,彼此之间形成了非常平衡的互补。

张航似乎永远不会疲倦,他的热忱让他成为一个极具感染力的人,用林森的话说,张航是一个身上有企业家精神的投资经理,为整个平台的构建默默付出,勇于承担又乐于分享,把大家紧紧凝聚在一起;而林森则是一个更追求简单的人,他痴迷地沉浸在行业和公司研究中,始终乐此不疲地奔波在调研一线,国内外顶尖机构的从业经验和绝佳的业绩积累,也让他有着极其成熟又大道至简的方法论。

崔莹的身上则有典型的工科生气质,比起极致的个股选择,他更信任通过一个均衡完备的投资体系来提供更稳定的组合「品控」和净值输出;研究总监郑博宏务实沉稳,在大厂多年的历练中对投研关系形成了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思考,这让他成为这支全明星「运动队」可靠的总教练,在居家隔离的线上阶段,高强度地推动着勤辰的投研讨论和组织建设。

所以,虽然从一个公司的角度来看勤辰是全然新生的,但构成这个组织的核心团队却早已经过多年的磨合、演练,蓄势待发、枕戈待旦。

这些来自各大平台的新生代优秀投资人,把他们的目光共同聚焦在了中国经济最具成长性的一块热土——泛制造业产业升级的过程中涌现的优秀企业身上。资本市场从追逐核心资产到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培育专精特新的变迁背后,中国制造业当下正在加速变迁,细分领域里「老中青」三代企业同场竞技,从机械制造到大化工到半导体,迸发出层次丰富的产业迭代和投资机会,是这一代新基金经理眼中无以伦比的时代贝塔。

在这个产业爆发的破晓时分,市场在短期内的无差别下跌则为向上的腾飞积蓄了更大的弹性,叠加中国资管行业的长期无限未来,产业加速迭代+资管行业爆发+市场短期回调的三重贝塔,为这群青年的出走创业提供了无需赘述的驱动力。

还有一个很关键的要素是,这群在顶尖机构里完成了职业训练的青年,迫切地想要在一个更加由自己所主导的平台上,拉长自己的职业曲线,在步入黄金期的阶段,更纯粹地把年轻与勤奋转变成这份职业的投资回报,为客户去创造真正的超额收益。

贝索斯在一封致股东信里曾说——童话版的「做你自己」是,一旦你让自己的独特性闪耀光芒,所有的痛苦都会消失。但是这种说法具有误导性。做你自己是值得的,但不要指望这是容易或免费的。你必须不断地投入精力。

对投资经理出身的创业者而言,中国私募行业走到今天,私募公司的生存或是发展,并不仅仅取决于投资机会的研判,很多时候也不仅限于创业者自身的年龄或勤勉。新锐的私募要在行业洪流中站稳脚跟,既要经历二级市场永恒的周期考验,也要在组织架构上迎接企业经营的挑战。

组织的战斗力,需要前瞻且包容性的制度建设、坚定的共同信仰和组织向心力来维系。对于一个平台型私募来说,难度更是指数级增加。

带着好奇和疑问,近期远川投资评论与勤辰的合伙人张航、崔莹、郑博宏和林森进行了多次访谈,看上去「后浪汹涌」的勤辰究竟想要做一件什么样的事情?而面向不确定的未来和日益残酷的行业竞争,他们又做了哪些准备?

以下的访谈内容,我们将从团队组建、投研关系和平台管理三方面展开,呈现出这群「私募新势力」对这个行业的独特思考。

01

平台建设:阵地战与持续热爱

远川投资评论:勤辰几位合伙人各自都有不错的历史业绩,为什么选择共同创业做一个平台型私募?

张航:我们勤辰的起源是因为时代和内心的双重召唤,我们几个老朋友不约而同想一起做点事情,因此决定共同创业。

私募行业以前常常是靠单个基金经理个人天赋冲锋陷阵或者大力出奇迹的方式来做一条陡峭的净值曲线从而来吸引眼球和流量,但我们认为单枪匹马打游击战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式,后面都是阵地战,考验的是背后整个组织的综合能力。

海外大的对冲基金几乎也都是多PM制的平台,近年来国内先进同行在这两年AUM快速上台阶之后也都不断有新的基金经理加盟,殊途同归的现象背后有更本质的原因。

一方面,投资上单一 PM 的管理规模很容易碰到天花板,规模本身就是收益率的敌人。另一方面,单核PM在研究团队招募、中后台的建设中也终究会捉襟见肘。在大资管的新时代,如果平台建设跟不上,个人再强的投资能力都会遇到事倍功半的掣肘,很难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资管公司。

我们都认为一个人可能短期能跑得很快,但一群人相互支持团结协作才能行稳致远,在资管行业尤其如此。

崔莹:我们几个合伙人都是相识已久的老朋友了,相互认可也相互欣赏,最终走到一起打造勤辰这个平台。

我在老东家曾经带领过投资团队,我觉得一个基金经理的上限是由个人天赋、努力程度和市场机遇等多种因素决定的,而下限则是由所在的平台基金经理的平均水准所决定的。我们勤辰的投研团队整体在擅长的资产类别、行业能力圈、投资体系上都有很强的互补性,这提高了我们每一位基金经理的下限。

林森:我们几个人能聚在一起,底层首先是对彼此的认可,我们好比是做了一个FOF投资,我们不仅认可彼此的投资能力也认可彼此的品性,最终才选择共同创业,这是我们作为朋友“长期尽调”之后的“投资结论”。

另外,投资本身是一件蛮孤独的事情,特别顺的时候需要身边的人多多提个醒泼泼冷水,逆境里需要大家相互帮扶和鼓励,我们几个这些年也都是这么过来的。

远川投资评论:一个平台型的组织具体是如何在如今的经济结构和行业竞争中形成优势的?

张航:第一个当然是投研资源的共享共建。每一个不同的基金经理擅长的行业和市场风格是不一样的,投资本质上是一个认知投射的过程,不断取长补短就可以互补认知上的拼图。

同时目前中国经济正在经历快速的产业升级,变化太多太快,需要投研团队间分工协作、共同应战,单枪匹马小作坊式的组织方式是搞不定的。

尤其是 19-20 年前后,我觉得非常明显的感受就是大量新的产业机会开始蓬勃出现,投资的结果好不好很多时候取决于研究的选题和速度,也就是基金经理自己学习迭代的速度。过去几年很多人会说市场当前泡沫风格和自己的投资理念不匹配,但我觉得不是,是很多产业在发生真正巨大的裂变的时候,你有没有及时的学习进化,这才是最核心的问题。

比如新能源和半导体行业,如果简单地从市场风格或者静态估值出发,很容易先验地认定行业有泡沫要远离,结果就是错过了整个产业的拐点和爆发。没有让客户分享到这批新的“时代英雄”的跨越式发展的成果。

以某电池材料龙头公司为例,18、19年由于行业下滑和自身业务板块的调整,导致连续两年都在盈亏平衡线附近挣扎,市值也徘徊在60-90亿的区间,如果从静态估值看,那在最底部的时候也是上千倍市盈率的「泡沫」。

但2020年之后公司凭借此前的长期投入不仅抓住了电动化加速的历史机遇还一跃成为该领域全球最大的供应商,同时推出了诸多更高性能的新材料产品引领行业下一阶段的发展。20-21年的净利润分别达到5个亿和22个亿,今年的净利润更是有希望接近45-50亿。回过头来看,3年前底部的60亿市值在当时是上千倍表观市盈率,但如果对应3年之后的盈利则几乎变成了一倍PE。所以这不是风格和估值偏好问题,就是研究本身的问题。

电池材料里有一批类似这样的公司,它们不仅在过去三年里实现了盈利五倍十倍的增长,勇敢的企业家还在如今微妙的国际关系夹缝中快速重构了全球布局,从上游矿产到中游冶炼的产业链一体化大幅提升了公司在全球的行业地位。在日韩电池厂扩产的过程中,这批企业成为他们虽不情愿但始终绕不过去的供应商。

半导体领域也是如此。

在2021年的财报里,我们欣喜的看到已有多家公司跻身细分领域的全球前三,有三家中国半导体公司的净利润超过了20亿,十几家公司触及了10亿级别,这在三五年前是根本无法想象的。

所以,这些所谓“赛道股”五倍十倍涨幅的背后,实际是有一批中国企业在含辛茹苦坚持多年研发投入之后,终于苦尽甘来抓住产业爆发的机遇一跃成为细分领域的世界级公司。更令人欣喜的是,这批公司并没有就此满足,而是在盈利大幅上升的同时均进一步加大了研发创新的力度。我们应该从全球产业竞争和格局重塑的视角去客观的看待它们的进步。

作为二级市场投资人,如果错过这类公司过去几年巨大的涨幅没有让客户分享到这一中国企业历史性进步的过程无疑是非常遗憾的。

我常常在想,能在这样新行业、新公司层出不穷的时代做二级投资无疑是非常幸福的,但同时也对我们投资人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协调整合内外部研究资源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打独斗闭门造车是无法应对如此快速而深刻的产业变革的,只能是团队分工协作之下自身快速迭代进化。

第二方面就是中后台,因为我们希望打造的是一个长期受人信赖的资管品牌。资管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是一整套的制度、流程和风控。要真正为客户提供好的投资体验,不单单是投资端的事,还需要前中后台的一系列组织协作来保障。因此你会看到我们勤辰在市场服务、基金运营、合规风控等方面都前置配备了非常资深的团队。

如果是一个投资经理单枪匹马你是很难构建如此完善的整套运作体系的,还会极大地消耗投资经理的时间和精力。我们现在共建共享平台,不论是研究还是中后台,一开始就建制完整、兵强马壮,让基金经理把精力完全聚焦在投资研究上。

崔莹:我非常同意,现在中国很多产业都处于加速升级阶段,新产业新公司层出不穷,靠单打独斗能抓住的机会非常有限,最有效的方式一定是通过研究中台的整体高效运转来跟踪产业和公司的变化,投研之间通过分工协作不断逼近事实真相,投资经理之间通过能力圈互补实现1+1>2的效果,最终提高平台基金经理的平均回报率水平。

另外,我们通过Two-line的模式前中后台专业分工,让专业的人负责专业事,让投研可以把时间都聚焦在研究上。这也是我们一起建立勤辰这一平台的出发点,相信也是我们未来的优势

林森:以我自己过去十几年在中美两国的从业经历观察,不同的产业环境里,对二级投资人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如果是处在产业发展比较稳定的大环境里,那机会主要来自板块间的价格轮动和价值回归,这时候过往的经验、对商业模式的深刻认知就很重要。但在产业不断迭代的环境里,大家面对的都是快速变化的新行业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走出书斋走到产业一线去调研学习,去理解产业里真正在发生什么。

这首先是一个体力活,掌握了大量的事实之后才能下判断。如果先验地认为新产业都是估值泡沫,那会错过很多机会。这也是我们勤辰把一帮年富力强的优秀基金经理聚集到一起,并且前置的做大量的研究团队建设的原因。这种投入短期看未必直接反映在净值上,但长期我们的优势会逐步显现出来并不断增强。

远川投资评论:平台型私募多名基金经理之间的磨合非常重要,这对勤辰来说会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吗?勤辰选择合伙人的标准又是什么?

张航:我们勤辰之前在筹备阶段花了很长的时间去寻找合适的人。不论是投研还是中后台里面都有很多是我们相识相交多年的朋友,大家很多都是见证着相互成长起来的,长期的相处让我们对彼此都做了很充分的“尽调”。

这也是一种双向选择的过程,如果不是有极高的相互信任,也不会放弃原有很好的职业路径来跟我们一起创业。我们相当于把部分的管理风险或者磨合问题前置了,因为时间是最好的过滤器和筛选器。

在选人的标准上,首先必须是经过长期观察相处是品格正直的人。因为我们这个行业离钱太近离是非太近,诱惑又太多。行业内常有聪明人选择走捷径,结果往往都不好。我们宁愿走得正一点慢一点稳一点。另外,正直之人往往相处简单,大家都可以更专注做事。

第二点是持续热爱。我们这个行业,再牛的基金经理都会经历阶段性的低潮期,甚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业绩承压,持续没有正反馈也都是很正常的的事。研究也是一样,即使你的研究最终被证明是正确的,中间也会经历很长时间股价走势与预判相悖逆向而行的阶段。

如果不是发自内心真正持续热爱投资,很容易在负面压力或者负反馈里面失去信心,失去方向。做投资有时候需要有坚强的信念去对抗市场,有时候又需要及时认错止损去顺应市场,此间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唯有实事求是,如实观照。

第三点是能力出众。这里历史业绩当然是基础,但我们更看重的是未来的潜力。相比于名气流量,我们更看重他的学习状态。投资没有一招鲜,更不是刻舟求剑按图索骥,所以我们尤其看重他是否有开放的心态和分享的精神去持续进化。

跟生物世界一样,你如果是一个封闭系统,最后一定是熵死。只有在开放系统里,你不断和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系统才能保持进化的活力,才能生生不息,投资尤其如此。

林森我想这恰恰是我们的优势吧,我们不是临时起意的拉郎配,我们在决定一起做这个事情之前都已经相识多年,常在一起讨论投资,彼此也都很适应对方的风格。

未来的合伙人,首先从投资的方式方法来看,一定要是从基本面出发的角度去做投资。这个倒不是说我们不喜欢擅长博弈的人,而是既然大家来到这个平台上,一定是希望可以充分交流和分享的,那大家就必须用同一种底层的话语体系和价值取向,如果不一样就很麻烦。

所以一定要属于基本面驱动的价值投资。在这个基础至上,我们鼓励百家争鸣,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投资组合,每个人实践价值投资的方法也都不一样。

崔莹:我们几个合伙人过去这些年一直在讨论投资和资管这两件事,大家相互认可也相互欣赏,也一直在相互磨合,最终决定一起做点事情。我们对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很多产业的变迁都有很多共识,同时我们对资产管理行业的理解本质还是一种服务业,最终是要为客户创造价值。

我期待未来的基金经理是能把管理好自己的净值曲线当做最重要的事情来做的人。组合管理很多时候是平平淡淡的,没有那么多流量和宏大叙事。

同时我也希望他是一个乐于分享的人。我们勤辰的基金经理之间,基金经理和研究员之间都是毫无保留的去无私分享,我们都很受益于这种氛围。如果把自己封闭起来,不仅可能做不好投资,也不利于团队协作。

02

投研关系:研究解决事实,投资负责盈亏

远川投资评论:勤辰的研究团队是如何组建的?有什么特点和优势呢?

郑博宏:我们的目前十几人的投研团队应该说都是精兵强将,而且都是在没有外发任何招聘启事的情况下组建的,其中很多是我们在过去工作中沉淀下来并经过充分观察认为研究能力很突出的老伙计,我们以十分的诚意邀请加盟。

有慕名而来的,我们就会对他的专业能力进行全方位的考察,比如有一位研究员专业上我们就面试了四轮,讨论了两次深度报告,最后合伙人又跟他集体聊了一次才最终发出offer。

我们的研究团队有着鲜明的几个特点:

首先,从团队构成上看,我们的投研团队整体资深、有国际化背景和丰富的产业经历。具体而言,我们60%的研究员有5年以上主流买方卖方从业经验,40%有海外经验,我们研究员中有上市公司董秘、顶级三甲医院医生、互联网大厂高级专家等多种产业背景。

其次,在投研结合上我们真正做到了深度互动。我们的基金经理都被分配到一个行业大组,和研究员一起调研、拆模型,避免投研脱节。在投研交流上,基金经理都非常乐于主动分享。我们经常是研究员讲完了一个公司的点评之后,基金经理会补充讲述这个公司背后更多的逻辑和故事。由于我们的基金经理都精力旺盛地活跃在研究和调研一线,加上长期的积累,对很多公司的历史和业务细节都往往比研究员更为熟悉,这反过来也促使研究员更要加紧学习。

在我们这,靠做点浮于表面的研究是糊弄不过去的。

最后,我们坚持「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研究上做了前置投入和高强度的投研练兵,我们觉得这才是真正对客户负责任的。我们现在的研究架构已经相对完善,并且前置的做了投研的磨合。

过去的这个财报季遇上了上海疫情居家办公,但3月以来,我们以每天3-4小时线上会议的方式每次最少十家的强度讨论覆盖了超过400家公司的年报季报。五一之后,我们又马不停蹄地开始第二轮针对重点公司以财务模型为基础的讨论,对一个一个假设条件、业务预测合理性、参数敏感性进行细致的讨论。

「市场或者卖方都是这么估的」,这样的托词在我们这是不被接受的。

研究员经常是做了很多功课上会,然后带着更多作业下会,但这恰恰是我们一起把研究一步一步往前推进的过程。这段特殊时间的高强度 “投研拉练”“投研军训”确实都很辛苦,但坚持做下来,每个人都觉得很有收获。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远川投资评论:对于投资行业来说,如何客观地去衡量投资和研究的贡献其实一直都是比较头疼的问题。因为这里面有一个时间的错配,有的决策短期看承担了浮亏,但长期看又是正确的。怎么在投研关系上去平衡这种错配?

张航:这个问题非常好。我们自己做投资的过程中有时候去复盘很多看似成功的投资案例,最后真正推动股价上涨的因素其实和当初我们看好的理由并不完全一样。也有很多研究事后证明是对的,但中间股价很长时间都往相反方向走。

这中间如何衡量研究的价值和贡献?当然不能以股价涨跌去评判研究的对错。

我们的原则是,研究对事实负责,因为最终事实只有一个,企业的真实基本面只有一个,这是可验证的。很多投资失败,不是逻辑或者预测错了,而是根本没搞清楚事实。我们希望我们的研究员忘却短期股价,去研究长期真正重要的商业问题。买卖和价格的问题交给基金经理负责。

郑博宏:对于一个研究员的评估,抽象出来是有一个光谱的——

光谱的右端是绝对主观,就是我喜不喜欢这个人,以后有没有潜力;光谱的左端是绝对客观,就是直接看推荐公司的股价涨幅,更丛林法则。

只取两端中的任何一端,我觉得都是不合理的。

我们的做法是,首先对不同年资的研究员有不同的考核权重。对于很年轻的研究员,我们会往右端靠一些,把这个工作当做是带研究员读一个带薪的“博士后”,给更多的空间去让他把动作做标准;对于非常资深的研究员,就会往更客观的方向靠,更理性地以结果为导向去评价工作的质量。

在我们的研究体系里,我们坚持以基本面为核心,实事求是为准神,强调研究动作的标准化。研究员以“好行业、好公司、好结果(财务表现)”为核心,把行业、企业组织、公司战略、业务情况等事实性的因素研究透,这里我们有很多标准化、结构化的要求以保证投研始终在同一个对话频道上。

剩下的“好时机、好价格”则由基金经理负责。

远川投资评论:未来郑博宏是会全职带领研究团队,还是以后也会发产品兼顾研究?

郑博宏:其实我更多考虑的是我们几个好朋友终于有机会聚在一起把很多年前就想做的事情付诸实践,我要不要投身其中,这个答案是一目了然的。

我们之间是很崇尚运动队文化的,相互去配合发挥各自的所长,共同把一个事情做好。不是说每个人都要去打前锋,后卫和中场在球队中的作用也举足轻重。每个人打哪个位置,取决于球队和战术的需要。

现在这个起步阶段,我觉得自己对于平台最大的价值就是把研究总监这个角色发挥好。往后随着平台的不断进化,我们再去考虑后面的事情。

张航:我和博宏相识多年,这些年一起出差调研的路上,我们一直在讨论如何做好投研这件事,我其实几年前心里就悄悄下了结论,他就是最理想的研究总监人选。现在我们终于有机会一起实践这件事情。

博宏是我见过的人里,自己研究做得最深入和细致的,同时也非常愿意在年轻研究员的培养训练上投入时间。我们研究员写的报告、纪要和模型上,博宏都密密麻麻写满了批注。每次研究员讲深度报告和模型之前,博宏都会跟他们先讨论一次。

过去两个月上海封控居家办公期间,我们的研究一刻都没有松懈甚至强度更高了,利用难得的整块时间做了很多长期基础性的工作,高效运转的“投研军训”背后是博宏默默付出了非常多的辛勤工作。

同时,我们研究上还有一位负责海外市场的安冬,他在美国顶级机构有近二十年的从业经历,早年在美国富达基金的时候,他曾和彼得林奇在一个组里工作。我们称他为美股“百晓生”,对于美股过去各个阶段的大牛股都是如数家珍。在我们内部讨论某家公司的时候,他总是会给我们讲对应的美国企业的发展历程,大大丰富了我们的视野和思考的角度。

我们都很喜欢听他讲各种美股背后的故事。疫情期间,我们还举行了一次线上的「勤辰讲坛」,请安冬给我们深度剖析了巴菲特过去60多年投资生涯不同阶段里投资范式和投资理念的变化,大家都受益良多。

崔莹:我们觉得博宏现在特别像一个大学教授带领着十几个硕士生博士生做课题,好的导师不仅要把控每个学生的研究选题和研究方法,还要做好项目管理对每个学生的研究进度了然于胸,知道什么时候研究会遇到坎,关键的突破点又在哪里。在这些方面,博宏都做得非常细致非常到位。我们投资经理都充分受益于这个过程,也都非常感恩博宏的辛苦付出。

03

公司管理:在私募追寻企业家精神

远川投资评论:你作为勤辰这个平台的主要发起人,怎么考虑公司的经营管理呢?

张航:投资上,我们经常强调用价值投资的视角去评估企业。其实资管行业自身的经营管理也是最应该实践价值投资思想的。

一方面在负债端,客户信任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信任天然具有复利效应,资管行业对外经营的就是信任,它是时间的函数,而真正具备复利效应的行业是非常稀缺的。

另一方面是资产端的投资,如果把我们的组合净值曲线DCF化,从最大化终值的角度看,n的持续拉长比g的短期爆发要重要得多。因为g终究要均值回归,但n的大小才是真正体现生意的质量和组织的生命力,这本身就是价值投资的核心要义。

转换成管理语言就是,我们不会通过风格或者行业的极致偏离去追求短期业绩爆发以吸引眼球和流量(g的短期爆发),我们会如履薄冰地守护每一个客户的每一份信任,让信任的复利不断奔跑,用我们专业的力量去为客户创造风险调整后的长期复合回报(n的不断拉长)。

那么公司管理上要回答的问题就是如何为n的持续扩大创造条件、保驾护航。我们的答案是持续稳健甚至保守经营,这是我们的管理基调。

投资研究上,我们鼓励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去探寻各种新的产业机会。但公司经营管理方面,我们反而会谨慎甚至保守前行,先练好内功再对外发展。

所以你会看到,在对外募资之前,我们在我们研究方面做了这么高强度的前置投入和长时间的投研打磨,在中后台端我们做了非常严格和完备的流程、制度和系统的建设。我们觉得这才是对客户负责任的。

远川投资评论:那你认为管理上最重要或者最难的是什么?勤辰又是怎么做的?

张航:我觉得最重要和最难的都是选人。一旦选错了人,管理难度不是增加一倍,而是指数级上升。

在一个组织里,往往是最后5%的人耗用了绝大部分的管理资源,这会影响整个组织的效率。人选对了,后续的各种规章、限制甚至惩罚都是多余的。再难,我们都坚持要选第一流的人才,不能将就。

所以勤辰在选人上极为谨慎,投入了非常多的时间。我们有一位重要的部门负责人,在过去将近一年多时间里,我前前后后和他聊了有八次,每次都超过3小时,其他合伙人也都和他聊了不止一次。等正式开展工作后,我们合伙人都惊讶于他的能力和效率,大超我们最乐观的预期。所以在选人上投入再多的时间都是值得的。

远川投资评论:勤辰在公司层面的决策机制如何?和Two-line模式之间如何衔接?

张航:和很多的其他行业比,资管行业的业务模型是非常稳定且清晰的,工序上短流程作业,也不存在复杂的协作分工和信息不对称,工作结果又高度透明可量化。这也决定了我们不需要追求去做过多出人意料的神奇的决策,而是踏踏实实做好基础工作最重要。

勤辰是合伙人制,公司重大事项当然是合伙人集体决策。资管行业本身的特性和我们追求稳健保守经营的基调决定了我们不是要去追求做很多100分的决策,而是极力避免做出60分以下的错误决策。相比单个人,至少我们合伙人集体犯错的概率是大幅下降的。

在合伙人会议之下,由投资决策委员会和风控委员会来具体负责投资和风控上的重大事项。

结合勤辰的情况,我们有很多针对性的机制设计。比如基金经理非常看好某支个股希望将持仓权重超过某一数量,那我们要求由基金经理自己写研究报告并到投委会上进行宣讲并经大家投票同意。这并不是要限制你投资,而是希望通过在写报告的过程来重新梳理一遍公司的基本面和风险点,并同时让其他基金经理来给你做一次集体问诊或者泼泼冷水,我们觉得这是真正平台的意义。

除此之外的日常运营管理,我们采用Two-line模式并充分授权。

像市场、合规风控、基金运营、公司行政我们都配备了很资深的精兵强将来领衔,在相关领域他们都比我们专业,我们充分尊重他们的专业判断并授权他们去管理,而且我发现他们都有很强的自我驱动,都在主动的思考和探索如何做好自己负责的工作,都是主动要求承担更多的责任。

我们勤辰在这一点上很幸运,不仅找到了合适的人,而且他们也信任我们,愿意来我们勤辰跟我们一起从零出发,我特别感激他们。

远川投资评论:考虑到平台型公司的性质和未来的发展,勤辰有怎样的规划和机制设计?

张航:勤辰是所有勤辰人的勤辰,除了合伙人都是公司的主要股东之外,我们计划未来会推出相当比例的股份做员工持股。激励上核心是看你对平台所做的贡献。我们不允许任何一个真正做了贡献的同学没有得到应有的激励,这个我们都有相应的制度保障。

面向未来,我们认为没有一种固定的机制是能完美无缺适应所有发展阶段的,最重要的是动态迭代优化。

在团队上,我们坚持运动队文化,一方面强调团结协作,共同作战,另一方面坚持让状态最好的人打首发站C位。现在我们几位合伙人站在一线冲锋,多年以后如果我们发现自己在下半场「体力不支」了,我们很乐意回到替补席上,让状态更佳的年轻的同学们上场尽情挥洒,我们在场边给他们加油鼓劲,或者也可以作为助理教练继续发光发热。

这个我们合伙人之间都有「约法三章」,「丑话」也都说在前面了。我想只有这样,一个组织才能永葆活力。

远川投资评论:在整个财富管理行业里,勤辰给自己的定位是什么样的?

张航:资产管理公司最核心的两个维度,一个是资产端,一个是负债端。

在资产端,我们非常看好未来 5 到 10 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中国泛制造业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中国智造”的转型升级过程中,会涌现出一批新的世界级公司,很多公司已经呈现破土而出之势,这是属于我们这一代二级投资人的时代机遇。我们希望通过价值投资来助力这些公司的迭代升级,并通过我们的配置来让客户分享到这类公司成长的丰硕成果。

在负债端,我们坚持客户至上的理念,坚持让管理能力走在管理规模的前面。我们深知客户财富积累之不易,客户所托之责任重大。我们追求的是客户信任的长期积累能如涓涓细流汇聚成河终成大海,而不是我们自己的管理规模、排名和流量。

以我一直以来的观察,资管行业常常通过宣传投资经理独特的体系、方法和风格以吸引募资,但却甚少提及客户的真实回报体验。回到资管的商业本质和职业管理人的本源,客户因信任而托付,我们将客户的财富配置到不同行业的优质企业。

从组合底层业绩归因的角度,只要稍微拉长一点看客户收益的绝大部分实际是来源于企业层面的价值创造以及ROE,我们管理人在其中扮演的更多是资本配置中介和桥梁的角色,而通过我们主观的判断或者灵活的交易为客户创造的收益在长期其实非常有限。

因此管理人孜孜以求的应当是去寻找企业价值创造这一层面的“道”,而非股票涨跌的无本之“术”。

更进一步说,我一直认为投资上所有的行为都应紧紧围绕为客户创造价值,而非用客户的钱去证明自身的投资体系或交易方法如何的自成一体独步武林。我们应当「热爱心中的艺术,而不是艺术中的自己」。放下自己,才能更好的服务客户。勤辰将始终坚持把客户的获得感放在所有工作的中心位置。

唯一值得管理人骄傲的是我们三年、五年、十年最终为客户创造了多少实际回报。

注:

[1]崔莹:华安逆向策略(040035.OF),任职总回报181.34%(超越基准184.03%),年化回报16.92%,Wind同类排名7/394

林森:易方达瑞程(003961.OF),任职总回报183.02%(超越基准158%),年化回报21.77%,Wind同类排名28/1342

张航:鹏华品牌传承(000431.OF),任职总回报278.09%(超越基准234.93%),年化回报61.56%,Wind同类排名46/1820

[2]见张航管理期间的鹏华品牌传承历次年报季报等公开信息

[3]见Morningstar晨星中国五年期基金业绩排行榜 2021.12。易方达瑞程为五年期积极配置—大盘成长股票型第六;易方达安心回馈混合、易方达瑞通灵活配置混合分别为五年期保守混合型第一、第三;易方达裕祥回报债券为五年期积极债券型第五


澳洲中文论坛热点
悉尼部份城铁将封闭一年,华人区受影响!只能乘巴士(组图)
据《逐日电讯报》报导,从明年年中开始,因为从Bankstown和Sydenham的城铁将因Metro South West革新名目而
联邦政客们具有多少房产?
据本月早些时分报导,绿党副首领、参议员Mehreen Faruqi已获准在Port Macquarie联系其房产并建造三栋投资联

中文新闻,澳洲经济,时事,华人论坛动态,悉尼本地消息,墨尔本,珀斯,布里斯班,澳洲新闻,澳大利亚华人网,澳洲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