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北岛女子警告家庭灭鼠一定小心 避免感染鼠咬热
在新西兰
冬日将至,新西兰的居民们纷纷设置捕鼠器防害虫。一位来自北地的女士提醒大家,谨防一种鲜为人知的严重传染病——鼠咬热,正是这种疾病让她不得不住院治疗。 这名女子的拇指接触老鼠后患上鼠咬热。 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70多岁女士表示,她使用捕鼠器灭鼠已有30多年,在5年前曾感染鼠咬热(RBF),之前从未听说过这种疾病。 她使用捕鼠器灭鼠时,老鼠“中套”后通常会死亡,所以她会戴着手套处理死老鼠。但有一次,她在抓住一只试图从捕鼠器中逃出的活老鼠后染病。 这位女士说,她将这只老鼠灭杀前,只是用拇指轻轻触碰了一下,之后立即洗手,并涂抹了消毒药膏。 “我没再多想,因为没有伤口和抓伤,没有一点血,也没有疼痛。”她说。 大约10天后,她接触老鼠的拇指出现了一个豌豆大小的肿块,两天后她开始发烧,于是去看了医生。 “他(医生)的第一句话就说‘你得了鼠咬热’!我当时就笑了,但他却说‘说真的,你得使用一疗程的强效青霉素。’”这位女士说。 当时她的病情已经严重,医生开的药片根本治不了。第二天,她被送进医院急诊,已经患上了败血症(全身性脓毒症),需要静脉注射抗生素。 这位女士说,她对病情发展到致命的速度感到震惊。幸运的是,静脉注射抗生素很快就起了作用。 后来,她把自己的经历告诉了很多人,包括从事害虫灭杀工作的人,但没有人听说过这种传染病。 新西兰卫生当局表示,鼠咬热在新西兰很少见。 鼠咬热是由鼠疫杆菌(RBF)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可能由两种病原体引起——念珠状链杆菌和小螺旋体,主要通过老鼠咬伤、抓伤或接触污染食物/水源传播。接触啮齿动物的唾液或尿液也会被感染。典型症状包括发热、皮疹、关节痛,及时使用抗生素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避免接触啮齿类动物是预防关键。 其他感染的高风险人群包括在宠物店或实验室工作的人员。一些动物,例如狗、猫、雪貂和兔子,可以通过接触感染,并将其传染给人。然而,鼠疫杆菌不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2007年,《新西兰医学杂志》(NZMJ)报道了几年前发生的一起病例:一名19岁男子感染了新西兰首例确诊的“链杆菌性”RBF,这也是自1919年首例疑似RBF感染病例以来,新西兰报告的第三例RBF感染病例。 徒手接触老鼠是危险行为。Photo / Laurilee McMichael 据悉,当时这名感染少年的两根手指被他的宠物鼠咬伤,之后同样出现了全身性的败血症,需要住院接受静脉注射抗生素治疗。 旺阿雷害虫管理公司Enviropro的老板Phil Tunstall表示,专业的害虫防治人员会定期接受有关鼠疫(RBF)和其他啮齿动物疾病的培训。 Tunstall表示,任何与老鼠打交道的人都应该与它们保持距离,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戴上厚手套。事后洗手也很重要。 在新西兰,老鼠和小鼠携带多种病毒和致病性细菌,可导致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LCM)、沙门氏菌病、支原体、钩端螺旋体病和痢疾。它们还携带跳蚤和蜱虫等寄生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