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移民家长如何跟孩子一起去理解和融入澳洲的学

在澳大利亚中学教育




以下内容只是个人最近几年来的有限经历和总结。不同的学校一定有不同的特点。本人只是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期待大家多分享各自的经验和看法。互相学习。还是那句话:感激您的合理建议和分享。意见可以不同,但是不喜上纲上线。否则本人虚心接受,解决不理。谢谢大家的关注。
========================================================================

最近的政治狗血剧让我们身在澳洲的移民们大开眼界了。堂堂正正的澳洲总理大人汤包(Malcolm Turnbull)被人家打盹(Peter Dutton)了下,差点下台了。可惜打盹哥没有能克服困乏的毛病,结果被魔力神(Scott Morrison)给点了穴位丢了宝座。最后不算太坏的结局,汤包叔撒了热气变成了包子汤,打盹哥继续打盹不得不效忠魔力神。自由党最后向全世界宣布:我们的大会是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继往开来的大会。。。虽然民调一路走低。。。呵呵。。。
这股“歪风”应该是从小学老师变成新西兰第一任女总理 Jenny Shipley 开始的。当初,她聚众闹事,趁总理 Jim Bolger 出国的机会,召开了不信任投票会。结果 Bolger先生回到奥克兰机场时发现他不再是总理了。
学好三年,学坏三天。从此,我们大土澳政客们发扬光大,先是Julia Gillard女士有样学样,赶走陆克文当上澳洲的第一任女总理,再到陆克文复仇成功,然后是阿伯被汤包顶替,又到魔力神打败打盹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地大踏步引领无血政变的世界新潮流。。。

这就是澳洲的政治制度!大家可能体会到政治险恶的同时,估计跟我一样或多或少也会感到些不解和无奈吧。
要想完全彻底地了解土澳的“斗争”方式,我们第一代移民估计是没有什么希望了。除了语言,还有文化成了最大的障碍。人家的套路跟天朝的思维是大大地不一样的,我们怎么能不觉得无奈?
但是,移二代是否能跟阿宝和盹兄一样,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在斗争的过程中还乐在其中,我们可能还得听从邓大人的教诲:“从娃娃抓起”,让我们的孩子从小积极全面地参与到学校这个“小社会”中去,参与到除了学习之外的各类活动中去,去设法理解澳洲的文化,理解澳洲人民的思维方式吧。
家长该如何去跟随孩子的成长脚步去深入地了解澳洲学校的体系,跟孩子一起积极地参与学校的活动,为孩子们未来能进一步地无缝融入大社会打下基础呢?
个人有时喜欢跟孩子们用数学中的working backward 倒推法去讨论当下的要解决的问题。在谈论小学和中学之前,让我们先简单梳理下工作和大学的学习和生活过程吧。

1.        工作:如果你要能得到一个竞争非常激励的工作机会,除了你的智商(IQ)之外,可能还需要情商(EQ),逆商(AQ),健商(HQ),根据工作性质可能要需要财商(FQ),如果你想应聘领导职位,估计还有一个大家经常谈到的德不配位中的德商(MQ)。。。不仅对于孩子们而且对成年人来说,CQ好奇心也很重要。

2.        大学阶段:跟学习能力一样,不同的个体所天生具有的其它能力都是不一样的。不完全相信“宿命论”的我,认为,孩子可能可以通过积极地参与大学阶段的活动,或者选择Part Time 工作的机会去有目的性地锻炼和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个人过去在大学,研究生阶段曾经是田径队,乒乓球队的积极分子,后来又在学生会里当了一年半载的头目。这些经历虽然非常有限但是确确实实地影响到了我对社会的看法,尤其是从广度上如何去理解教育基本的价值观问题,有很大的帮助。

澳洲的大学,如果孩子有心的话,就能挖掘到许多对己对人都有意义而且有益的事情去折腾。这要比单纯地消耗pure荷尔蒙的行为可能更有深远的意义。
比如,有个朋友的孩子,某项球类水平非常高,自己在大学组织了一个俱乐部;还有人希望继续完成自己过去因为没有时间(为了考试)而中断的音乐学习而参与了大学的乐团;还有个朋友的孩子恢复了舞蹈的训练;或者参与大学剧社去发展自己的业余爱好等等。当然,就像许多政客一样,你也可以积极地加入大学的政治团体,比如青年工党,青年自由党,绿党等,为以后搅乱澳洲政坛,进一步缩短总理的warranty 长度做些准备工作。

你也可以鼓励孩子参加一个学术英语辅导班来提高他的英文能力(别告诉我他的英文是 Perfect 的!),还可以参加演讲俱乐部,Debating 俱乐部。要是孩子实在觉得英文水平高的不行不行的,总可以成立一个组织去帮助国际学生吧?墨尔本大学的国际学生都快接近一半了!
都不觉得有挑战性? 好吧,那就想办法去找个有意义的慈善机构,跟他们谈谈如何去帮助社会底层的人群,比如帮助募捐资金,或者帮助学习有障碍的孩子提高学习的热情和自信心。。。
当然,对于高年级的孩子来说,如果偏向于走专业化的道路,可能要想办法关注学术类的论坛和组织,为让自己更上一层楼做些扎实的准备。

如果孩子大学3 ~ 4 年下来,只关注成绩,我毫不夸张地说:她可能只利用到了30% 的大学资源。


3.        中学高年级:这个阶段,特别是最后的两年,是培养孩子初级综合能力的最关键的阶段。小学阶段开始的思维能力的培养,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到了高中阶段,进入了如何发展和提高自学能力,培养跨学科思维能力(比如最近几年喊得很凶的 STEAM,就是数学科学技术外加艺术学科的融合)的阶段。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调整,发现和挖掘自己的兴趣和长处所在,为适应大学这一“自由散漫”的大环境打下些自律,自信,自主的基础。

大多数孩子到了这个时候估计都非常非常的忙。除了学习之外,高年级的孩子应该还有很多校内,校外的活动可以参加,比如 Leadership, Debating,Public speech,Sustainability 活动,体育比赛,乐队排练及演出,Interstate, 以及国际间的Exchange Program,或者各类能开阔孩子思维的校内或者校外组织的Camp,当然还有很多孩子从 Y10 开始的 Part-time job也非常重要。


我看到许不少家长,为了孩子能获得更好的考试成绩,在Y10 就开始让孩子放弃了许多课外活动,最后的目标只剩下了考试成绩这一“正确”的“唯一”的目标了。对此,我是持非常不赞同的看法。高中最后三年是要做些减法(参考我的其它帖子),但也不是要清零的。高中高年级的孩子,尤其是华人的孩子,应该腾出一定的时间去更加广泛地参与些活动,提高自己对社会的认识,对自己的认识,进一步理解自己跟社会之间的关联性,或者说通过一定量的实践活动来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尽可能广和深地认识社会,在行动的过程中去思考自己未来可能在社会中的位置等等。

在高中阶段,孩子如果能从广义上去思考学习与社会实践活动,课堂与part-time 工作等之间的关系,那么到了大学才有可能主动地去寻找和加入些有益群体或者团队,来进一步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4.        小学高年级的阶段开始慢慢地着手培养孩子的自我探索,自学的能力。除此之外,能否积极地参与除了学习之外的Extracurricular活动变得越来越重要了。理想的状态是从过去的广度慢慢地收缩而进一步地深入某一项或几项孩子感兴趣的活动中去。通过参与一定的活动,去锻炼自己的独立处事能力,在活动的过程中,想办法找到志同道合的小朋友,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同时还可以在Leadership 方面做出些探索和发展。

5.        小学低年级阶段,个人感觉语言能力,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基本社交能力的培养都非常重要。这些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阅读,可以通过生活中的数学应用,可以通过参加校内校外的活动,可以通过家长组织的生日party 等来实现。
如果理解了各个阶段的特点,那么我们可能就不会让孩子花大量的时间去隔壁街老李家为了提高几分的成绩拼命地上补习培训班了。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孩子应该是家长的主要责任而不是别人的义务。


积极参与学校的活动



参与学校活动的意义
大多数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大学阶段除了学习之外,能更好地发挥出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参与大学的生活,参加社会的实践。
但是,天上是不会随便掉馅饼的!如果从小不去培养孩子积极参与学校各类活动的习惯,到了大学,孩子突然“醒了”的希望不是很大,相反,泡吧,打游戏,睡懒觉的可能性倒是不小。

我们经常看到的现象是:华人家长让孩子去补习的行动力远远超过让孩子参与些“可有可无”活动的想象力。大家可能会说:我们有让孩子学点音乐,参与些体育运动,包括国际象棋比赛,或者学习画画之类的课外活动啊。但是这些活动,不能完全代替家长跟孩子在学校的活动。想想孩子一天7个小时或者更多时间呆在学校,一年超过 1400 小时 (200 天 x 7 小时/天)是跟同学,老师们在学校共同度过的。而跟家长,朋友在一起的时间除了路途时间,吃饭,洗簌,睡觉,也就 剩下2800小时左右。如果算上学校的课外活动,家庭作业的时间,那么有可能与日校相关连的时间要将近或者超过一半,或者说2000 小时左右。所以无论是从时间比例上,还是环境(语言,文化,Peer pressure等)的影响力上,我们都有理由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学校的体系,去参与学校的活动,在参与的过程中才能更加接地气地理解孩子的思维跟上孩子的成长步伐,与孩子共同成长。
如果家长在小学阶段就能鼓励孩子积极地参与和融入学校的活动,那么到了中学和大学孩子们就会从更宽阔的视野去思考个人的发展,个人的未来,可能会更加容易地跳出我们许多家长根深蒂固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老思维套路的影响,为主动地去展示自我,融入社会,融入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从微观层面来说,如果家长能积极地去了解和参与学校的活动,家长和老师自己的互动就会多些,老师对孩子的关注度可能相对也会多一些。这也是人之常情吧。当老师认为家长是很在意学校的建设,很在意孩子在学校的表现的时候,他(她)们也会多注意这个孩子最近的表现,当有需要的时候,老师一定可以给出合适的反馈。

华人家长可能会更加关注孩子在学业(看得见的硬指标)上有多大的进步。相对于孩子在学校的品格表现,社交能力,领导能力,遵守学校规则(软指标)等方面相对关心得会少些。这跟我们过去的教育背景有很大的关系。孩子的心理,品格,团队精神,遵守规则的行为等问题到了Teenage之后才会慢慢地暴露出来。比如,沉迷于游戏或者早恋之类的问题,都不是一夜之间造成的。如果家长能主动地参与到学校的活动中去,跟老师,跟学校有良好的互动关系,那么就不会等到了发现“城墙失火”之后才不得不去灭火的被动举措。
个人在积极参与学校义工活动中,经常跟当地家长交流各自不同的教育理念。交流的过程中传递些我们认为正确的看法,同时反思我们可能的思维盲点,达到洋为中用互相学习提高的目的。比如,有家长问我:她真的不理解为啥华人家长要逼孩子要花那么多的时间在学习乐器上,而不是鼓励孩子去花更多的时间参加体育运动。在探讨的过程中,大家都发现了各自的偏见所在。
这些看似看似简单的对话,可能会为未来的进一步沟通打下良好的基础。比如,针对某个学校特定事件时,双方就会更加容易地产生互信而深入地交换意见以避免误判对方的想法。不同族群的家长之间的良性互动,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孩子们在学校的交往。
还有一点很重要,跟中国的学校不一样,澳洲的学校,无论是公校,私校,还是教会学校,或者国际学校,都可以统称为 “Community School”。在澳洲,教育不完全是学校的事情,而是整个Community 的事情,这个Community 包括学校校长,老师,家长,所在的社区,当然还有那个经常变换总理而没有什么Warranty 的联邦或者地方政府了。教育作为一个大的系统工程,只有家庭,学校,政府,以及公众的配合,尤其是家长的配合,才能给孩子们以完整的教育。

在西方民主国家里,不投票  = 无所谓 = 放弃发言权 。学校也是如此。如果华人家长都不能积极地参与学校的建设,那么学校管理层和其他的家长就会觉得我们不是非常 Care 学校的政策和教育方向。我们放弃了参与的义务的同时也放弃了我们的权益。我们被动地等待被决策的习惯性思维有时会出现些比较尴尬的结局。
最后一点,可能对于新移民来说也是比较重要的:学校的归属感。虽然这个观点最早的时候是在1993 年由 教育心理学专家Carol Goodenow博士提出来的,关注的是学生在班级或者学校中的归属感。但是,这个概念同样可以用在我们当家长的新移民身上。如果家长能积极地参与些学校的活动,大家就会更加有安全感(不被孤立的感觉),交流感,以及成就感(为学校贡献些自己的时间,知识和才能)。 家长的这些“细微”的感觉变化,或多或少地会影响到孩子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荣誉感。有归属感和荣誉感的孩子相对而言会更加愿意去深度地参与些感兴趣的学校活动。
学校家长架构简介
1.        董事会理论上(有些学校可能就是名义上的)是最高的权力机构。这个机构一定包括学校校长,可能还有财务主管,DET(教育厅)和对教育有兴趣的家长和学生代表(公立学校),私校的董事会下面可能还有很多不同的分会。这些董事们,大多数都比较懂事,而且都是无私地奉献时间,金钱和精力给学校和孩子们。
比如某有名的公校网站上公布的关于 School Council成员组成的信息
        a)至少有 三分之一的家长
        b)少于三分之一的DET成员
        c)由学校董事会指定有特殊技能的社区成员
        d)两位学生代表
私校的School Board 或者 School Council跟公校有比较大的区别。

我比较熟悉的某男校有 12 名董事会成员。一个是由相关的教会推荐的,一个是由家长委员会指定的,还有一个是老校友的代表。其它成员则是由董事会提名表决通过而选入的。这也可能是所谓的 independent 的来源吧。董事会里不让政府DET参与乱指导,自然而然也别想从地方政府那里拿到教育经费了(联邦政府那一部分还是有的)。 所以,私校有很多时候需要募捐资金来改善和提高学校的大环境。
2.        由家长组成的学校家长委员会 (Parents’ Association)。家委会包括很多分支机构,比如体育组,手工组,艺术组,二手校服组,爸爸组,年级代表。。。100% 都是义工
家委会的工作是什么呢?Copy 下别人的定义:
“Parents’ Association is all about creating an engaged community within the School. It is the link between the School and the parents. The PA is the umbrella organisation for all of the Parent Support Groups in the School and it also supports the Year Level Reps. The PA looks to engage our parent community in new opportunities to continue to strengthen the bond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parents and the School.”

简单一句话,家委会就是连接学校跟家长之间的纽带。帮助学校的同时,帮助孩子们成长。
以上只是大多数学校都设有的基本的架构。不同的学校可能会有些不同,欢迎有经验的家长给我们留言或者分享你们学校Groups的结构。




评论
如何去主动地参与学校的活动
平时,家长可以通过许多渠道去了解学校的运作方式。比如,有些学校在开学前会邮寄给家长相关的新学期资料,欢迎信、资料袋、学校校历等,让家长了解学校的各项措施与活动的同时,也向家长传递学校欢迎和期待家长参与学校活动的信息。
每周的Weekly 或者叫做Newsletter 之类的时事通讯里,学校都会发些学校活动的通知,以及未来一周或者更长时间里重要事件的时间安排。包括家委会需要跟课堂教学不直接相关的活动的通知。
学校可能会定期发布需要家长自愿者帮助学校活动的通知。比如寻找有些经验的华人参与中文或者跟文化相关联的教学活动,给PE老师当助手或者协助课外训练,或者帮助管理图书馆,到学生食堂做义工,为学校募集资金,协助学生表演活动,为学校运动会的做些准备工作,帮助其他老师做些 IT support 的工作等。
以上都是些“零工”,如果你想定期地参与到学校事务中去变成 Part-time 的自愿者,那么加入家委会或者当个年级代表可能是个不错的选择。当然,也可以去竞选(私校可能不太一样)下School Council的位置了。
家委会/年级代表每个学期至少有一次正式的会议。大多数时候校长会参加这类正式的会议,做个报告或者回答家长们关注的问题。这些会议是对所有的家长开放的。如果你不确认是否要加入组织,去当几次旁观者可能对你的决定会非常有帮助。
简单介绍下个人比较熟悉的体育组和爸爸组,他(她)们平时都做了些什么。
体育组,包括很多跟教练或者训练小组之间的互动。
•        他们在选择教练的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不一定是决定性)的作用。
•        帮助教练协调孩子跟家长之间的关系。
•        比赛期间安排家长做些义工,包括帮助携带学校的设施,比赛时当计时员。
•        协助定制服装,分享折扣信息等。
爸爸组,组织些爸爸跟女儿一起的活动,比如,Daughter and Dad Camp, 组织孩子和家长参与 Career 介绍会,找些优秀的女性到学校来介绍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工作的发展过程等。当然,也少不了组织爸爸们吃吃喝喝玩玩的 Social network 的活动。
除了这些“被动”的参与之外,我们华人家长还可以主动地去传播中华文化,参与学校多元文化建设。很多学校都有多种族文化节,或者语言周之类的活动。我们可以主动地给学校出谋献策,积极地参与其中,扩大中文和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比如,我们今年就跟女儿学校的中文老师合作,利用文化周的机会,在School Assembly 的时候组织了妈妈们走T台,旗袍秀,展示了中国现代女性之美。许多当地家长事后跟我们说:“哇,没有想到中国的旗袍是如此高雅,如此之美啊!”

我们还走进课堂中去,进一步讲解旗袍的历史和文化,走进中文课堂演示中国的书法和茶艺等等。

文化的影响力,需要慢慢地去展示和渗透的。高调的“孔子学院”那是官老爷们要去做的事情,而我们这些平民百姓应该在底层去一点一滴地影响和更正当地的家长和孩子们对华人,华人文化的偏见和偏激的看法。


最后,让我用修改过的,大家都非常熟悉的XX歌来作结束语吧:
家长们起来,为真正的教育而斗争,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不能靠神仙和皇帝,也不能完全靠补习和考试,告诉孩子们要靠自己!是谁将继续创造未来美好的人类世界?是我们有内动力,会独立思考,有创造力,有活力的下一代!

评论
很不错 学习了!
这个话题的角度和切入点的确能带动起一些思维盲区。

评论
智商(IQ)情商(EQ)逆商(AQ)健商(HQ)财商(FQ)德商(MQ)

还有悟商搜商啦。我寄几觉得这些商都不重要,点赞最重要 ~ 楼主给你点赞加分了

评论

多给点分分是最最最重要的。

评论

试图去鼓励大家多参与学校的活动。孩子如果从小能从参与的过程中总结出自己人生的道路,要比让她们过份地埋头苦学可能更加有长久的意义。

评论
我认识好多华人家长都参与学校volunteer比如餐厅帮忙,学校open day帮忙等等。
倒是在学校开会,决策这个层次需要involve更多力量。其实对于移民一代家长,语言和思维方式,社交手腕的确还是一道比较难晋升的坎吧。

评论
去学校帮忙大家都想 可是对于全职上班的妈妈来说比较受限制。我觉得lz文章比较缺少这方面的信息。

评论

所以我觉得楼主标题定的很恰当, 就是理解和融入.
想要有影响力, 参与决策层, 我觉得难度挺高的.

评论

我也是最近被选入其中的一个 Board (不是 PA)的。
很多时候,如果我们不是很功利的话,可能会有些结果。
Board 的主席他母亲很早就在学校当义工了。他本人和他太太在学校已经当了 11年左右的义工了。
我们华人需要的是耐心,真心和信心。
慢慢地去融入和理解学校表面现象后面的决策思维,对学校真正的多种族文化的发展一定会有很大帮助的。

评论

主动地关注学校的各种消息渠道,你可能会发现很多信息的。希望大家能给你提供更多的信息。抛砖引玉,是我的主要目的。

我最近在 Board 里面开会,发现只有个别的是非全职的人员,其他人都是非常非常忙的全职,或者有多职务的牛人。
因为学校需要不同的资源来避免教育的误差,所以需要不同的专业或者职业人士的参与。
各个学校需要有能力,有兴趣的华人参与。

评论
多元化的环境,只有我们华人积极地参与其中,才有可能让这个“口号”或者“理论”变成现实。
只有大家积极地参与其中,才有可能为学校不同族群之间的沟通打下良好基础,才能为孩子们建立真正的公平的大环境。

评论
在权威的文化长期的熏陶下,我们习惯了“等,靠,做”的思维模式。不知不觉地就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让孩子去学会了“等待”而非主动的参与。
我们可以让孩子花更多的时间在补习上,在成绩上。
如何去全面地考虑培养一个完整的人方面可能还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评论
谢谢楼主分享。

楼主,skip了初中阶段

评论
斑竹,管理员微信推送此文吧!

评论
真是不错的文章。

评论

跟高中放在一起了。
还有一个原因:初中是孩子逆反开始的阶段。很多事情都不需要太有规律性。这个阶段的孩子需要孩子更多的自我探索和思考。

评论
感谢分享

评论
感谢分享!只是这个话题远没有奖学金贴那么热!

评论
感谢分享!

评论


可以理解 。成绩总是最能直接被“补习和考试民族”感受到的硬指标。
而更多的软指标则只有等孩子长大之后才能慢慢地感悟到。
经常思考,学习和行动的家长总是有不少的,虽然不一定是绝大多数。

评论

你这一喊,终于引起斑竹的关注了。

评论

等今日推送了

评论

不好意思,已经在墨村的微生活上推送过了。查看 9月18日的最后一栏。
所以,不会在这里重发了。

评论
能置顶吗?

评论

哈哈,你我说了不算。

评论
今年参加了女儿学校的大部分parents and friends monthly meetings. 每个学校家长会的名称可能不完全一样。发现到会的亚洲面孔的家长非常少, 1 or 2个。但女儿年级(year 7)大概有20%亚洲背景的学生。家长对家长会的热情和参与程度都不高。觉得没有什么用。校长有次强调说家长参与程度可以影响孩子如何收益于学校的教育系统和结构。

举个例子,有次一位英文老师做一个”Read the Room”的演讲,她那一天做4次同样的演讲,白天对不同的学生, 晚上对家长. 回家后, 问女儿的看法,她说jokes 一点不funny, boring. 我问女儿为什么学校安排她做这样的演讲, 女儿不知道。

英文老师演讲的大意是她从小不善交际, 不爱说话,但爱读书。后来当了老师,班里有一个非常调皮男孩,别的老师都管不了他,她却与他交流的很好,男孩服她。主要原因是这位老师能理解男孩的心理和语言,她能read the room, 受益于她读很多书, 了解了很多不同人的生活和经历, 为她以后成长铺了路. 她有这个能力去read the room. 我对女儿说她不是去炫耀她很funny, good at making jokes, 学校的本意是用她作为一个例子告诉大家去多读书, 了解不同人的生活和经历。对今后与不同的人打交道有好处。

参加了这个家长会, 知道了女儿并不完全理解学校活动的本意. 家长可以做的是把学校的本意传递给孩子, 督促她的成长。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是家长参与学校活动的收获.

评论

感谢分享
的确,因为语言,或者文化,或者内向性格等因素,使得我们比较难迈出这一步。
虽然,我跟我太太在教育系统混了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了,但是真的到了下定决心跟着女儿共同成长,不断地参与学校的大小活动,还是费了点意志力。
可以理解许多家长不是不想,而是可能有时没有伴共行。我最近几年不断地鼓励家长参与,我女儿学校的年级代表,华人的面孔明显地增加了。大家跟学校,跟其它家长的沟通也更加顺畅了。

万事开头难,希望我的抛砖能让更多的华人家长意识到,孩子学生,学校生活,不仅仅是成绩,还有很多很多其它的内涵隐含其中。
日校,不是补习学校!而是孩子走向社会之前的“小社会”。 如果放弃了利用小社会来培养孩子未来能自信,独立地走向大社会的机会,真的是一个不小的遗憾。
对了,顺便问下,你在墨尔本吗?

评论

说得很好!
但愿有更多的家长来分享!
澳洲中文论坛热点
悉尼部份城铁将封闭一年,华人区受影响!只能乘巴士(组图)
据《逐日电讯报》报导,从明年年中开始,因为从Bankstown和Sydenham的城铁将因Metro South West革新名目而
联邦政客们具有多少房产?
据本月早些时分报导,绿党副首领、参议员Mehreen Faruqi已获准在Port Macquarie联系其房产并建造三栋投资联

中学教育

中学教育

2025年开始,数学是必修课了。

澳大利亚从2025年开始,year 11 数学是必修课,2026年起,数学HSC 是必选。 为了适应这个变化,7到10年级的数学教纲明年起做了调整。   As part of our senior secondary reforms, maths will be compulsory for Year ...

中学教育

是不是澳洲的学校都喜欢在冬天camp?

澳大利亚至少墨尔本这边不少学校是这样的,主要是为了给孩子锻炼? 评论 不全是为了锻炼,冬天蚊虫少。不是火灾季,可以起篝火。 评论 冬天蛇少,bushwalking比较安全? 评论 四季都有。一般 ...

中学教育

中学选课

澳大利亚数学物理已经选好了,纠结生物和化学 个人感觉生物没什么用,对大学的选专业的帮助没有化学好。不知道对不对。大家给点意见。谢谢 评论 生物以后用到可以自学,化学自学难一些 ...

中学教育

有准备去Ballarat Clarendon College读书的吗?

澳大利亚有准备去或者已经在Ballarat Clarendon College读书的吗? 大家认识交流一下~ 评论 楼主威武,非常好的学校。楼主凡尔赛,鉴定完毕。 评论 楼主威武,非常远的学校。楼主有时间,可以全职 ...

中学教育

中学数学有必要提前学吗?

澳大利亚如题,孩子的朋友有一些提前学数学,比如8年级已经学到10年级了,所以老师课堂上讲的时候他们都已经会了,我女儿有的时候还不懂就挺着急的,自己感觉不好。另外听说10年级以后中 ...

中学教育

收国际学生的高中公校

澳大利亚朋友的儿子想来澳洲读高一,想问一下哪里可以找到这些收国际学生的公校的排名? 如果有朋友能分享一下申请的流程更好。 评论 不理解为什么要公校,便宜不了多少,设施和对学生 ...

中学教育

请问有人知道Matrix 的online 课程行吗?

澳大利亚我儿子8年级,他说想去补习,我们住在山区不知道那里补习比较好,看到Matrix 他们有英文,数学和Science ,也可以online 上课,但不知道好不好。 谢谢 评论 好像online就是给你放录好的录 ...

中学教育

中学有偿帮助同学会有问题吗?

澳大利亚我女儿说她的两个同学(同年级但不同班)付钱让她帮忙改作文,已经谈好了价钱。是帮忙改语法和flow,不是帮写。她已经改完,按协商好的时间,周一交付。我想阻止孩子收钱,怕一 ...

中学教育

请教校外学拉丁语

澳大利亚女儿明年要上中学了,学校并没有拉丁语。前一阵她突然和我提及想要学拉丁语。女儿学习不错,更偏文科,记忆力也不错,语言类的科目我觉得她应该可以学好。女儿说她感兴趣的原 ...

中学教育

中学补习究竟有没有用?

澳大利亚做为过来人的父母,我们都认为是有用的。起码自己觉得得心安。 可是孩子们呢?未必这么想,我家娃、非顶私校,我老友娃,精英公校,现在一个律师,一个医生,每当回忆起当年的 ...

中学教育

我用chatgpt写了个投诉邮件给学校

澳大利亚我就中文写了事情简介,然后让chatgpt翻译,然后让它给我写封英文邮件给学校老师。我稍微改了改。这玩意太好用,太省事了! I hope this email finds you well. I wanted to tell you about a concern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