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新西兰“剩女”自述:最大的避孕工具是自己的银行账户
在新西兰
新西兰媒体1News周一(7月28日)发布标题为“是的,我是另一个‘自私’的没有孩子的千禧一代——或者我只是一个现实主义者?”(Yes, I'm another 'selfish' childless millennial – or am I just a realist?)的报道,讲述一名在伦敦的新西兰女性的生活选择。 Sophie Hallwright。图片来源:1News 报道称,出生于新西兰、现居英国的理财顾问兼播客主持人Sophie Hallwright年逾三十,尚未成家,也暂无育儿计划。不是不想当母亲,而是现实条件让她迟迟难以迈出这一步。 “我从小就想当妈妈,这种渴望几乎与生俱来。”她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但长大后,她开始反思,这份渴望到底是真实的自我愿望,还是社会期待的投射?多年自我探索后,她仍坚定认为:自己确实想养育一个孩子。 尽管如此,Hallwright对育儿的现实也有清醒的认知。她坦言,过去曾用“如果遇到对的人,也许吧”来轻描淡写地掩盖自己的愿望,仿佛生儿育女只是恋爱结果的一部分,而不是独立的梦想。但如今,单身进入三十多岁,她发现自己与母亲身份仍然遥遥无期。 她想过冷冻卵子,可当终于准备好了,才发现费用高达7000英镑(约合1.56万纽币),远超她的预算。她也曾考虑,如果真的到了生育年龄的临界点,是否会独自育儿?如今,她的答案是“会”。她认为,2025年的家庭形式多元而自由,两个妈妈、两个爸爸、单亲、选择性家庭……家庭的定义已不再单一。 但在现实中,连养一只腊肠犬她都觉得吃力。保险、遛狗服务、潜在的脊椎疾病治疗费用,种种都让她望而却步。她在自己主持的播客中采访了无数女性,得出的结论是:她不希望母职吞噬自我。 “我想成为一个用脑子的妈妈。一个能工作、赚钱、运动、冥想的妈妈。我希望孩子看到的是一个活力充沛而非筋疲力尽的母亲。”她强调,要实现这样的育儿模式,需要充足的资源——不仅仅是金钱,还有时间和社会支持。 一份薪水根本不够。游泳课、舞蹈班、保姆、托育服务,每一样都要花钱。现实是,如果没有一个身高1米95、蓝眼睛、从事金融业的伴侣,这一切根本遥不可及。 而财务压力之外,还有环境焦虑。Hallwright提到,根据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44%的40岁以下未育成年人表示,气候变化是他们不想要孩子的原因之一。“我常常想,如果格蕾塔·通贝里11岁就因气候危机罢课,我的孩子将在一个怎样的世界中长大?” 除了生态负担,还有性别结构的重压。Hallwright指出,“我们被灌输可以‘拥有一切’,但社会为此提供了什么支持?哪有负担得起的托育?带薪育婴假?产后职业支持?”数据显示,英国全职托育的年平均成本为1.48万英镑(约合3.3万纽币),43%的母亲因此考虑退出职场。 她认为,把孩子养大不应该意味着牺牲自我。而当下,最大的避孕工具,或许就是她的银行账户。 “我喜欢孩子。我想养育温柔、善良、有同理心的小孩。但眼下,我连电费都交得吃力,谈何养育一个动辄一年就要换几次衣服的孩子?” 她也希望,社会对不生育的女性能多一点理解与尊重,不要把选择不育视为失败或遗憾,而应当是理性的权衡和自由的选择。 此外,她还呼吁男性更多承担育儿责任,企业也应支持父母双方。“创造生命不该意味着只由一方承担养育负担。” Hallwright最后写道:“如果我们真想提高出生率、鼓励人们为育儿而兴奋,就必须从政府、职场、社会层面带来结构性变革——并确保30年后,这个世界依然存在。” “所以,爸妈,你们可能还得再等等,才有孙子可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