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迫切需要满足无家可归的年长妇女需求的住房类型。中国四合院就是这样一种模式,它提供了安全、负担得起的私人居住空间,同时保持了社区感。
我们可以将澳大利亚现有建筑予以改造,重新利用,使其更经济、更适合社交也更环保。
45岁以上的女性是澳大利亚无家可归者中增长最快的群体之一。2020年,估计有40.5万名45岁以上的女性面临住房负担压力的风险,并因此成为无家可归者。
考虑到可负担住房紧缺、人口老龄化以及女性一生经历的经济劣势,这个问题需要得到迅速解决。
对于面临无家可归的年长妇女来说,一个简单(也是显而易见的)解决方案是为她们提供长期获得适当、安全和可负担的住房的机会。那么为什么这个问题这么难解决呢?
解决这个问题的最新尝试包括在空置的养老院和小房子里提供“临时弹出”或“同时使用”的住房。
“临时弹出”或“同时使用”的住房是目前解决年长女性无家可归问题的方法之一。
虽然这两种居住类型都提供了很好的短期选择,但不能创造长期住房来满足年长妇女就地养老的需求,也不能提供有保障的终生使用权和归属感。所有这些方面对她们的健康都很重要。
如果我们改造现有建筑,并将其与微型住宅的想法相结合,会怎么样?
中国的四合院有一些重要的特点,可以在文化上适应澳大利亚的需求。
现房改造
对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包括旧空间向新空间的转换。现有建筑通过在现有外观下整合一套新功能来重新利用,以满足新居民的需求。
这不是什么新理念。伊斯坦布尔的索菲亚大教堂,最初是一座清真寺,然后是教堂,现在是博物馆。悉尼的帕丁顿水库,最初是基础设施,然后是加油站,然后是废墟,现在是城市表演空间。
适应性再利用基于三重考虑——经济上、环境和社会文化。
重新利用现有建筑更便宜,对环境更好,并确保对于一个地方的集体记忆不会被抹去。
要建造适合年长妇女的住房,考虑年龄、归属感和环境这几点都很重要。
澳洲居民 中国智慧
四合院这种类型的住宅来自传统儒家思想的大家庭单元,围绕一个庭院或一系列庭院排列,具有不同的隐私级别。
四合院布局的有趣之处在于高度有序的一系列房间,围绕开放空间和聚会大厅布局私人房间。在今天的北京,估计还有40万套四合院。其中大约500个四合院被保存为历史遗迹。
四合院的这种等级秩序适合年长妇女的居住需求。这是一种合住的居住安排——人们独立居住但在一起,共享一些设施,如开放空间和偶尔聚在一起吃饭的区域。
澳洲中文论坛热点
- 新西兰总理:出世在新西兰的新纳粹Thomas Sewell是“挺蹩脚的人”,但那是澳洲的问题
- 新西兰总理拉克森称新纳粹Thomas Sewell是坏人,但是没对要求把他从澳大利亚遣返到诞生国去的呼吁置评。
- 撞穿学校栅栏害死十一岁男孩的司机不必坐牢
- 一位女司机撞穿学校栅栏、害死了11岁男孩,被罚2000元罚金、撤消驾照,不必坐牢。Jack Davey 的父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