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袁隆平与澳洲的“遗憾情缘”,他曾说想来澳大

在澳大利亚澳洲新闻




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突然去世,让全球很多人陷入悲痛了之中...

很多人为袁隆平的成就感到由衷的敬佩,也因为他的存在感到无比自豪。

数年前,时任大洋传媒的记者陈贺义先生还远赴湖南,专门采访过这位伟人,写下了一篇在海内外影响广泛的报道,还留下了一份,中国与澳洲的“遗憾情缘”...

01、大洋传媒记者眼中和笔下的袁隆平

作为大洋传媒的前资深记者,陈贺义是来自中国的一名新移民,他接受到采访袁隆平的任务之后,非常兴奋和期待。他对袁隆平充满了敬佩之情,采访之前也提前查找了袁隆平的各种资料,做足了准备,还为袁老精心准备了礼物。

在2013年夏天,陈贺义受邀前往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在那里他一睹了袁隆平院士的风采,也有幸采访了这位伟人,让我们来看看,陈贺义当时笔下的袁隆平和采访现场是怎样的?

陈贺义写道,当时在会议室里,屏幕上在滚动着一行大红字:开放崛起在湖南——世界华媒高层专访袁隆平院士。

80多岁的老人,还是精神矍铄;虽然消瘦,却十分健康,身着一件蓝白格的短袖衬衣,显得充满了朝气。

随后,袁老说:“热烈的欢迎大家,本人不擅辞令,就介绍一下杂交水稻的发展情况吧。”

袁隆平院士的语速不快,虽然语言朴实直白,可却是幽默诙谐,讲话和动作像孩子一样的天真可爱,可能长期日晒的原因,他的脸是古铜色,头发不长却是黑黑的,高级知识分子,科学家的形象完全被他颠覆了,如果不报他如雷贯耳的大名,只看他的脸色和大手,他与一个农民伯伯相比是没有多大区别的。难怪他去美国访问,到机场的主人以为他是随从,放过他,和后面的人紧紧握手,当知道他是袁隆平后,连忙向他道歉。

现在他是耄耋之年的大科学家,明年都要庆祝他的金婚纪念日了,可是他的开场白却说,“我今年才83岁,我是个80后。” 热烈的掌声,开心地笑声,台上台下一下融合在一起了。

70年代袁隆平院士解决了杂交水稻研究中的三大难题,成功突破制种难关,使制种产量逐渐提高,达到中国全国平均亩产350公斤。

80年代,袁隆平院士解决了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难题,由于一些具有世界重大技术难题的突破,使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最终取得成功并推广应用。

90年代,袁隆平院士又开展超级杂交稻的研究。他设计出的模式和技术路线取得了重大进展。

进入新的世纪分别于2000年、2004年、2012年实现第一期700公斤、第二期800公斤、第三期900公斤的目标。

袁隆平院士说,我是一个永不满足的80后,我的理想是让世界所有的人远离饥饿。

袁隆平称,他希望亩产1000公斤的目标尽快实现,然后他这个老80后,还要带着一些年轻人向着更高的亩产1100、1200公斤的目标继续努力。

小编和陈贺义老师在谈及这些往事的时候,陈老师仍然记得那个炎热的夏天,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这位质朴消瘦的老人,和他讲起自己的梦想。

袁老告诉陈贺义:“我现在还有一个梦,就是让杂交水稻覆盖全球。”

袁隆平院士充满激情的介绍说,我的这个梦就是要把杂交水稻推向全世界,让世界告别饥饿。

说到此,陈贺义面对眼前这个豪情万丈的伟人,他非常感动,陈贺义真的觉得袁隆平院士真的好伟大,这不只是他的一个梦,他是在给自己一个目标,给所有农业科研人员一个鞭策,给世界人类不再饥饿的一个愿景,给中国人为世界做出贡献的一个榜样。

袁隆平的一生,是步履不停的一生。年已超过九旬,但依然在科研一线奋斗着,为全人类的温饱不停的奔波着。

面对陈贺义的采访,他更多的是讲到自己未来的希望和愿景,而不是自己曾经的丰功伟绩,这让陈贺义一边激动,一边感概万分。

02、袁隆平与澳洲的“遗憾情缘”

其实,袁隆平作为一个梦想杂交水稻覆盖到全球的科学家,他的声望和业绩真的是享誉全球,造福人类。

袁隆平和全球很多国家有过非常密切的联系,袁老有一个梦,那就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

杂交水稻走出中国国门始于1979年。

当时,农业部向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赠送了袁隆平发明的1.5公斤杂交水稻种子。这些种子在美国种植后,比当地良种增产33%以上。

同时袁隆平的团队还开通了国际班,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养了10000多名杂交水稻技术人员。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毕生的追求。

为了实现这一宏愿,他长期致力于促进杂交水稻走向世界。目前,杂交水稻已在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美国、巴西、马达加斯加等国大面积种植,年种植面积达800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比当地优良品种高出2吨左右。

在袁隆平的指导下,杂交水稻在非洲高产创下了记录,产量从每公顷3吨,变成了现在的10.8吨。

去年,他在中非农业合作发展研讨会的一段英文致辞,让人敬佩的不仅是他的生命力,还有他流利的英文水平。一个看似每天和泥土打交道的农民伯伯,却一直不停的提高英文水平,开阔自己的国际视野,也是让人非常敬佩的地方。

他用英文在视频中表示,愿意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研发杂交水稻,共同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

袁老一生去过很多国家,倾尽毕生都在研究如何提高全球的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但却没来过澳洲。

这也是大洋传媒陈贺义很想了解的一点。

目前澳大利亚是世界第四大农产品出口国,包括大麦,小麦等等都在国际上占据着很大的市场份额,澳大利亚的农业对于世界粮食安全与农产品价格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澳大利亚以7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只需要养活一个上海市的人口....

也正因如此,这个国家的人均耕地面积高达1.93公顷,位居世界第一,成为了它农产品出口大国的基础。

在陈贺义采访袁院士时,他特别希望袁院士可以来澳洲看看,指导澳洲的水稻生产,他曾问道:“您愿意来澳洲看看吗?“

作为农业大国的澳洲,袁老肯定也愿意来考察考察,他当时就激动地表示:“如果愿意邀请我,我就一定去澳洲看看!“

采访在进行,故事在讲述,情感在交流,陈贺义的采访也渐渐进入尾声。最后,他从自己的采访包里拿出了临行前大洋传媒为袁隆平院士准备的一个礼物,那是一个充满了崇敬、赞赏和期待的赠言:

“赠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让世界告别 饥饿的伟人 华人因你而自豪,澳大利亚墨尔本《大洋日报》2013年7月”、

这幅赠言是海外华人,特别是澳洲华人的心声,也是澳洲这片土地对于中国这么一个伟人的期待,也成为了袁隆平和澳洲之间的一个纽带,一段不解之缘...

小编也找到了曾经的视频:(采访时,记者向袁隆平院士赠送大洋传媒精心准备的礼物)

记者陈贺义代表大洋传媒向袁隆平院士赠言

陈贺义先生当回忆起那段与袁老的采访经历,激动的心情还仍溢于言表。

而随着袁老的去世,这个“遗憾情缘”将再也无法实现了。

03、大洋传媒采访袁隆平的时空回声,澳洲华人含泪送别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回到墨尔本,陈贺义讲对袁老的采访整理成一篇文章,以《让世界告别饥饿的伟人》为题,发表在大洋传媒所属的《大洋日报》上后,澳洲网也马上进行了转载,立即在澳洲引发了非常大的反响和如潮好评。

他也将自己这份宝贵的经历,形成了一篇采访的文章,收录在了自己出版的《在墨尔本》一书中。

看到报道后,不少海外华人纷纷致电陈贺义,询问袁院士的近况,同时他也收到来自很多信件的称赞,一些读者表示:袁院士很伟大,也学到了很多东西,希望看到更多关于老先生的报道。

袁老的突然离世,让陈贺义悲痛万分。通过陈贺义认识了这位巨人的海外华人纷纷感到震惊和痛心,都表达了对袁隆平的悼念之情。

澳洲的华人也在朋友圈纷纷表示悼念之情:

也有不少国外网友,也在悼念中铭记着他老人家的丰功伟绩。

“一个超级英雄已经离世...”

“您是世界的英雄,您是历史的传奇!”

“很多人不知道,但袁隆平是农业历史中的一个传奇人物,他发明了一种新型水稻可以比正常的水稻增产30%。他不仅帮助中国解决了粮食安全问题,对全世界的贡献也是如此。”

作为大洋传媒的资深记者,陈贺义有幸目睹了袁隆平充满个性的风采,在接受小编的采访中,他表示,人生的意义不在于生命的长短,而在于社会和世界对他的需求程度。

90多岁的高龄,按说是一个寿终正寝的年龄,人们仍对他这么惋惜,这么悲痛,是因为我们这个世界太需要像他这样的伟人,只要饥饿在威胁着世界一天,他就是我们人类最需要的人,所以我们痛悼他、怀念他...

04、小编结语

袁院士的一生,是步履不停的一生。不知疲倦的他,把一生都倾尽于农田中,确保了中国粮食的供应和安全,更是让全世界无数人吃上饱饭,改变了他们的生活。

然而遗憾的是,袁老在世时没有走访过澳洲,他肯定也想来看看澳洲这个农业大国,但这份遗憾,未来就只能靠更多从事澳中交流的华人来弥补了...

虽然袁老走了,但他的一生是非常值得敬佩的,他是中国人,是华人的骄傲和楷模,是华人和中国在世界赢得尊重的名片,也希望这样的伟人越来越多,我们的世界才会变得更美好。

袁隆平院士,祝您一路走好!

*以上内容转载自大澳网,指点山河对内容或做细微删改,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澳洲中文论坛热点
悉尼部份城铁将封闭一年,华人区受影响!只能乘巴士(组图)
据《逐日电讯报》报导,从明年年中开始,因为从Bankstown和Sydenham的城铁将因Metro South West革新名目而
联邦政客们具有多少房产?
据本月早些时分报导,绿党副首领、参议员Mehreen Faruqi已获准在Port Macquarie联系其房产并建造三栋投资联

中文新闻,澳洲经济,时事,华人论坛动态,悉尼本地消息,墨尔本,珀斯,布里斯班,澳洲新闻,澳大利亚华人网,澳洲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