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新州对ICU新指引包括分配资源给最有可能存活病

在澳大利亚澳洲新闻




新州卫生局向新州的重症监护医生们发了新的指引,概述未来几周如果被迫选择给“存活机会最大”的病人用呼吸机而面临的“伦理挑战”。

新的指引表示可能会出现生死决定,指引医生们如何根据“生存概率”来进行分流。

为应对冲击,新州医院暂停了择期手术,并正在紧急培训麻醉师以派往一线。

一位希望匿名的悉尼ICU专家说新的指引展示了医生们可能面临的严峻选择。

“指引说可能需要考虑分流,如果病人无法活下来的话,你应该加速生命终结的谈话。”

“我们不希望到那个地步,但是文件里确实有。”

“最好的比喻可能是器官移植,因为可用器官远超等待移植的人,我们有了器官就要确保那个稀缺资源,如今的情况下是重症监护,要给予那个最有可能活下来的人。”



新州对ICU医生的官方意见是未来几个月有可能需要分流系统。

这份官方意见说:“在大流行中,如果病人不太可能有意义地康复的话,那么关于收治进ICU和持续护理的一致决定是很重要的。”

“分流重症监护资源的程序包括分配资源和撤回资源的过程。”

“撤回资源”指的是如果病人不太可能存活,就取下呼吸机,用于有可能被救活的病人。

意见说:“复杂的伦理和临床治疗问题可能会发生,在某个时点可能需要把有限的重症监护资源在那些需要治疗和最有可能存活的人之间择优分配。”

“这样的优先级决定将需要考虑所有病人的存活概率,以及有多少有限重症监护资源可用。”

尽管州长贝瑞吉克莲预测会有能力应付病人增加,这位和news.com.au交谈的医生则说一线人员很担忧。

“如果事态继续发展不停的话,它将压跨世界上任何系统。昆州在考虑他们是否能派医务人员来新州,他们认为新州的情况不会好。”

“如果病例增加,我们有一个四阶段计划。到了最后阶段,整个ICU就是Covid ICU.不过那将是灾难性的,因为我们无法治疗其他病人。”

目前新州ICU病房里有150个Covid病人,其中127人未打疫苗。共有900多个Covid病人住院。

有66人在用呼吸机,死亡人数截止周四为107人。

数据分析家门预测到9月底新增病例会达到每天3000或每周2万。但是ICU里人数的飙升会发生在十月。

这位ICU医生说:“公开说的话,和一线的真实情况有很大脱节。”

“事实上系统已经没在做它应该做的事了。我们不得不取消预约的心脏手术和其他大手术。”

关于分流病人,这位ICU医生说专家们已经在讨论如果医院满负荷的话怎么办。

“新州卫生厅长Brad Hazzard一直说我们四倍扩充了ICU能力。那是不准确的。最近他说呼吸机 的数字翻了四倍。这两者是很不同的问题。”

“我从来没在一线见过一台‘翻了四倍的呼吸机’,我不知道这些额外的呼吸机是否满足现代的标准,因为我从来没见过它们。“

新州对大流行期间基于资源的决定的指引是为了确保新州ICU能以适合当下流行病学和临床条件的方式提供一贯的护理。

指引是由重症监护专家和伦理学家在咨询了新州Covid-19关键情报部门 (CIU) 和新州卫生伦理咨询小组 (HEAP)后制定的。

每所医院都被要求点算以下资源的数量,知会他们对病人增加的重症监护应对:

- 可用的ICU病床以及额外的未使用的ICU床位
- 在其他非重症监护区域,但可转变为重症监护的可用床位空间
- 负压隔离房
- 非加压隔离房
- 与工程人员核对负压室以及单人房的空调气流
- 建立及维护典型ICU床位所需的设备和消耗品
- 标准ICU呼吸机的数量
- 包括交通中使用的呼吸机以及ICU之外的地方- 比如急诊室 - 的呼吸机
- ICU以及其他区域内的手提式监测设备,包括氧饱和度监测仪
- 可用的个人防护用品PPE

http://www.news.com.au/national/nsw-act/news/new-icu-guidelines-detail-ethical-challenges-around-those-most-likely-to-survive/news-story/9494ac77bcb5fc4c18a66f825299a35d

评论
准备好迎接死亡人数暴涨吧,选择性救人要开始了
一线医护人员真惨

评论
这不就是在走一年前欧洲的老路么

评论
就别再攻击昆州西澳这种零病例地方了,毕竟危急情况下,人家还有可能派医疗队来救命

评论

自由党无耻。让ScoMo 和Gladys下地狱吧!

评论
记得上年发生在意大利的时候,我听着都觉得难受



评论
格格巫一手造成的
在2020年那么多国家和地区的血淋淋的教训面前
下地狱吧,Gladys

评论
当年霍华德早让位给科斯特罗也不会让Scomo这么个人做上总理,唉

评论
就这样还要继续开放吗,英美以色列目前的情况也历历在目。

评论
分类1-10,过轻和过重的回家。这年头生病还要按等级生,才有活路啊。

评论
ICU里人数的飙升会发生在十月

不信。

评论

那时候没有疫苗。情况完全不同。

评论
对普通人来讲这是一个灾难性的决定。

评论
太惨烈了

评论
这是澳洲不得不做的吗?血淋淋啊!

评论
往好处想,起码氧气瓶还够用。

评论

没有想过我们澳大利亚会发生这种事情!

新南威尔士州变新印度州吗?

评论

专家请去ICU上班吧,这才是为自己的结论做的最担当的事情。

评论
好黯淡的前景

评论
这要精神分裂一批人了

评论
Mr so what 会说什么? So what?

评论
纯个人意见,应该先问是不是不相信covid,是不是反对疫苗,是不是参加过游行的,以上回答是等于自动放弃ICU资源

评论
想吃啥好吃的,赶紧买来吃吧。

评论
先给民众吹个风,到时候别说不知道。老百姓可能要替政客的无能买单。

评论
这不公平,变相鼓励年轻人去游行。应该按照先来后到服务。

评论
奶奶的,这就是政府一直说的有足够的医疗资源吗?

评论

要进ICU的时候怕是没法回答这么多问题啊

评论
这就是变相承认icu不够了

评论
自己选的猪,含泪也要供着。

评论
真的是疯了,这是去年疫情刚开始在欧洲美国肆虐的时候看到的新闻,一年过去了,澳洲也要这样吗?心疼版主一下,翻得时候肯定一边翻一边骂。

评论

所以这只能是想象一下

评论
靠,就这,还说医疗保障系统完善,能够充分应对,敢情就是大不了放弃治疗,也太混蛋了吧

评论
太残忍了

评论
肯定的,老人不想打疫苗的看到这个是不是改变主意了呢

评论

他们撒谎成性!肯定不会说实话。

评论
想想真是心酸
那些不合作的人实在是太可恨了

评论
西方国家根本和党的怀抱不能比的,早点认清现实,迷途知返

评论

其实大佬们去年已经在讨论了,只是去年澳洲运气好一点点

评论

都到了进ICU的时候了,他们才不会老实告诉你有反过封锁反过疫苗参加过游行呢。

评论

剛才上網, 搜查了 “ICU 呼吸機” 的大約價格.....
提問:-
可否私人 “認養一部” 呼吸机?
放在醫院, 自己用不到的時候, 其他人可以用, 當認養的人有需要時, 可優先使用!?




评论
早上才說完,今晚就出報了。。。


http://www..com.au/bbs/ ... ge=6&mobile=yes



评论

这就相当于政府很明白医疗已经击穿了。

但是明面上绝对不会承认的。

评论

我是老人,如果发生上述情况,我不要求先来后到,如果我躺在重症监护室,我同意在极端情况下,拔我的管子给其它人。

评论

不过还是有傻子在不停的攻击他们,包括总理和巫婆

评论
莫里森和格格巫应该下地狱

评论
各种手术都会停止了

评论

应该基于自愿原则

评论

這新聞的報道里面的呼吸機,其實并非一般ICU 用的那,我很懷疑現在新聞里的Ventilator呼吸機包括了HFNP, NIV跟真正的ventilator

评论

不敢相信这样优越的地理位置,一手好牌打成今天这个样子。

也许从知道接送海外游客的司机到今年都还不需要戴口罩开始,就应该算到了。

评论
格格巫真的误了整个新州

评论

不是的,high flow nasal prongs这些不算ventilator里面的

评论
又把医生推到风口浪尖

评论

就是啊,震惊。
这就说明新州的当政者1年多,屁事都没有做啊

评论

看见您这样回复,我心里真的不是滋味。
您会平安长寿的,一定的。

评论

ICU據說呀(沒親眼看到),能不上Ventilator就不上,只上HFNP,難怪局長拍胸口說機子大把大把的,床位冇有怕。

评论
非得搞成这样,刽子手

评论
不敢相信这种情况会在澳洲发生so sad:(

评论
美国的佛州现在去了好多的运尸车,还建了好多临时太平间,就这里面的尸体放在一层层的架子上一直到天花板。佛州州长继续说我们要live with virus,是不是和新洲州长很像,根本不在乎这些数字

评论

应该。
疫情怎么说也有将近一年半了吧,新州乃至整个澳洲,屁事没做,还在原地停留。最终沦落到把资源留给最可能存活的人。可悲


上了ventilator就是目前公布那60几个,其他的肯定有上HFNP这些的,因为包括麻醉医生这两年在非疫情期间就已经很喜欢开始大量用来支持病人呼吸,应该是evidence based practice

评论
我一个同事住在Westmead Hospital ED附近。

他说以前一晚上救护车呼啸而过也就2~3次,现在基本上15~20分钟一次。

评论

问题是这猪要你命,面对这样的猪,你说应该怎么办?

评论
就想问一下,westmead满员了,救护车可以拉着病人去其他医院吗?问了一天也没有准确回答。

评论

还得是18层

评论
英美就是我们的明天啊



评论

記憶中, 這 Covid 呼吸機, 澳洲有生產的.....




评论
现在只能痛定思痛,赶紧建方舱,不然恶化的不仅仅是icu。随之而来,也许就是打砸抢。

评论

因为大家都不知道啊。要是新闻发布会有记者提问就好了

评论

在这些人临死的时候问他们,肯定都会答NO的。

评论

不想生活在这种老弱还要被选择被抛弃的社会

评论


听说北边医院很空没人的,可是西边已经满员,很快医生要选择病人谁生谁死了,同样一个城市我就希望能把资源都利用起来,不然就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个城市如果因为你住在哪个区,而决定你的生或者死。那就是人为的制造阶级分裂和撕裂社会矛盾。这个比什么都可怕。

评论

sydney本来就是这么个城市,疫情把所有遮羞布都扯光而已。

评论

在外面等呀,見報的不是說等了8小時然後回家嘛,還有等10小時的沒上報紙呢。。。

已經加了新床位了,但估計還是不夠的

评论
还不如隐瞒着不说,恐慌

评论


啥意思,那就是就算西边没有床位,也不能送到北边东边有床位的医院?只能回家等死?就不会吧。那实在太可怕了。

评论

因為簡單呀,youtube 短片也可以查到,就是兩三個setting的事。。。但目前ICU有大量HFNP的病人,簡直浪費呀。

评论

听谁说的,我知道north shore和Hornsby hospital ED都相当忙。其他不知道。有相关不忙医院报道吗?

评论

因为这不是骨折什么的,任何医院都可以接受;需要接受医院做好covid准备,有专门的covid病房和流程。我觉得我前几天翻译的文章里医务人员说希望新州卫生局能够有一个中央协调机制,大家分担病人,避免单一医院被挤垮。既然是希望,那有可能就是说这样的协调和分配尚未发生或完善。

评论


没有很空,好几个小医院已经接了能接的最多病人了。大医院covid病房开始填满已经加开covid病房并且瞬间满员,第一个covidICU满了就要加开covid ICU了。
在其他医院已经没能力接非covid病人的时候,大型紧急手术比如前面有人说的心脏这些都在北面医院做的。这些人也是占床位的啊


评论

这到底是不是真的,如果这是真的,那太颠覆我的认知啦。

评论
一年半的时间,啥都没准备,真是没啥好说的。

评论

急診外面等呀,或者拉去附近的醫院。

其實就是需要吸吸氧氣那樣啦,血氧68%的一樣可以撐個大半天的,沒傳聞那麼恐佈。

评论

您一定会健康长寿的!

评论
至少要留下两个个医院给急需手术的病人吧
一个结有新冠的急诊病人,一个给没新冠的急诊病人

评论

网友说northen beach的医院很空。而且忙还是有床位的。和忙到已经不能接待病人要送病人回家,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如果能全州调配哪有位置往哪送,这样我觉得才是合理的。

评论

不会浪费吧?如果他们只是需要协助呼吸就可以提高血氧,noninvasive的当然比invasive的更好?

评论


评论

还有一个工党的基廷也可惜

评论
哪些反疫苗和反封锁的才应该排在ICU最后的名单
這不就跟方舱的概念背道而驰了

评论

哦,那就好,那就好。希望能把全部可以利用的资源都利用起来。不浪费着资源就好,尽量减少死亡比啥都强

评论
还是轮到我们了

评论

哎,想到了当初的武汉和意大利。希望疫苗率赶快上去,赶快想办法增加医疗资源,不至于出现大规模挤兑

评论

早就在分担了。


评论
就是要把残酷的真相公示于众,否则还有人陶醉在新闻发布会的魔幻的自由里

评论

请问那种家用的无创呼吸机有用吗?能否推荐一个品牌?私信就可以。非常感谢????

评论

HFNP絕對不用佔ICU床會,指的是這個浪費

NIV或IV, 沒分好壞,只分合不合適

评论
自由党政府要把澳大利亚变成人间地狱

评论

跟疫苗没有关系,我感觉难受是因为要因为covid-19, 医护要面临选择性救人

评论

去哪個醫院很大因素決定於看你的救護員,你要能說服他,送去昆省也行呀。。。最簡單的就是自己去醫院呀,或者先跑到想去的醫院附近再叫車,但如果你能跑那麼遠就不用叫車了

评论
去年看意大利悲惨世界,没想到今年就轮到我们了.这么多惨痛的经历在眼前,都没有任何未雨绸缪的预警设施吗?一年多啥都没干,非得等到灾难在眼前,才开始手忙脚乱。唉

评论

陶醉的人,是瞎子是聋子

看不见 也听不见

评论
ICU的医生真是可怜,不仅要累成狗,还要决定拔哪个人的管子。如果是有信仰的医生,以后怎么跨过心理这个坎?

评论

她必须接受人民的公审。

放几百年前,她该上绞刑架。

评论

以前叫过救护车,想去的医院,他说不属于你家的范围。所以我在想现在是不是还是这种规则。如果这样那西边只能去westmead 西南Liverpool 。这都是满员的医院。去了也没床位。如果救护车要是能时时知道哪有床位往哪送就好了。

评论

好吧,谢谢让我们知道,我看过几天就会满地。现在连私立的st Vincent 都被拉出来收COVID病人了。

评论

我很赞同,想给你评分来着。系统不让。

评论
这身保护还行,也在衣服上写名字了



评论
目前新州ICU病房里有150个Covid病人,其中127人未打疫苗

评论
这就是上竿子要融入世界大家庭的结果,也就是说传说中的投名状吧,可怜我等平民

评论
向意大利和类似先行国家学习

评论
感謝分享

评论

哈哈哈  要是我说话这么有力度就好了

评论
但愿别发生在澳洲。

评论

中央协调机制这种应该事先预演好的应对措施,居然到现在都没有,事临时抱佛脚。也不知道赶不赶得及。

评论

您是有大爱的。不过这样的事一定不会发生在您身上的。

评论

绝对赞成

评论
自由党主导的ICU复活赛,太残酷了

评论

看新闻,Hornsby 医院已经死了好几个COVID 病人了,应该是会接收转院的吧。

评论
中国今天到现在好像还没重症死过,是怎么做到的?

评论
新洲抗疫情形堪忧



评论

马上就轮到我们了。。。

评论


我也奇怪,记者提问为什么不直接问数字和比例?例如,ICU医护机械总容量,目前被占多少,医护人员加班时间多少?跟目前的病例数的比例,根据政府遵行的那个模型,计算书来病例高峰时被占比例会是多少?医护人员加班时间会是多少?这个计算出来的比例跟英美是否一样?
如果这样问,格格巫团队还敢只用‘够用’这两字回答吗?

评论
骂政客不如尽快接种疫苗,真正支持医护人员就尽量不要给医护人员添堵。

评论
这已经是在挤压普通病人的医疗资源情况下

评论

所以說你要能說明他們,拉你去西澳也行。。。

他們絕對可以查到哪個醫院等的人多哪個少

Transport Protocol        Waiting Time
COVID- Confirmed        05:53:04

评论

这是医生必须要学的课程,大都是用在地震等等大的自然灾害,或者大型车祸等等,现在COVID这种情况,不知道算天灾还是人祸。唉

评论
新州离医疗系统崩溃不远了,医生要开始选择救谁不救谁了,这才150个ICU占用,就搞成这样,真要全面放开,去年意大利,今年印度,就是例子,唯一祈祷不要出现美国上一波时,面临选择时不救黑人那样的事情,印象中很深刻,有个华人博主,被放弃治疗,拔了呼吸机,死了

评论

祝您健康,保重。

政府对老人病人的态度,真让人寒心!不敢相信这是澳洲价值观!

评论

不用问,大家都知道,医生知道,记者知道,格格巫也知道,大家只是装作不知道而已,问的话,就是赶快打疫苗

评论
卫生部长前两天还在发布会说 coping well,一转身就进icu要靠抢的了。。果然是coping well大不了不收icu就行了。

评论

对,他们的职责所在。就跟被派去阿富汗的士兵一样,回来好多人心理跨了,活得人不人鬼不鬼的。医生能好一些吧。

评论
可恶的死抠魔,邪恶的 巫 婆,你们到现在嘴还死硬死硬,恶臭的嘴脸。

评论
潮水开始退去的时候才知道谁在裸泳,Gladys和Scomo离现形不远了,但是代价是多少生命就不知道了。

评论


评论

这还得靠嘴皮子去说服?既然查得到肯定往人少的地方送呀。近的满员了再送也送不进去,有啥用呢。我也是不了解这个救护的流程。

评论
自由党主导的ICU复活赛,太残酷了

评论

决定抢救或不抢救一个病人,是医生要做的基本训练。 澳洲抢救病人的最终决定权在医生手里, 医生应该不会有问题做决定。 医生有权make medical decision不抢救某病人,或不做无希望的手术。

评论
新州自由党这是准备“杀人”啊。我这样自学新冠疫情的人都知道delta的风险,而她云淡风轻的靠自己和dr chant的黄金标准把悉尼带入地狱模式。民主自由的澳洲居然也是一点办法没有,任凭她每天车轱辘话讲30-40分钟。

评论


不知道,基于以前叫救护车的经验,救护车是按你住的区划分医院的。所以现在也是西边西南医护床位紧张,东边北边比较松。

评论
唉,还是赶快打疫苗,尽量少出门。情况不妙啊。

评论

就算现在反悔也已经来不及了吧
一声叹息。

评论

那万一这个医生就是不喜欢某类人呢。他们应该有个抢救和不抢救的标准吧。如果以后家属有异议,还可以查询。这样凭喜好很难做到客观公正。

评论

救護車根據你的情況放入系統,然後系統會按照Protocol還有你的病情排出首選,二選,三選(應該是3家,不太確定)的醫院,如果你想去系統里二選的醫院,那就得說服他們為何不去首選的。

如果他們一個班下來還沒上過廁所,沒休息過,那他們肯定順理成章地去首選那家,即使你要等上十小時,他們可以透口氣呀。

评论

一般是大醫生作決定,但也會問在場的人一句有沒有異議

评论
莫里森和格格巫真是人民的罪人!

把国家和民生玩弄于鼓掌之中。没有任何有效的抗疫措施和应对的策略,把一切都甩给疫苗接种就算是万事大吉啦。

被疫苗接种致死、重症被剥夺生存权、无视儿童的染疫风险等等硬是发生在这样的文明发达的国度。

一声叹息!自己的选票竟选出这俩没担当,不负责任的政治小丑。

评论
都这样了,新州州长每天还喜气洋洋的,今天还特别兴奋维州也被她祸害成功了,总理和新州州长是嫌澳洲死的人不达他们伟大的目标啊,希望澳洲的大众都醒醒吧,对疫情上点心,不要想着打疫苗了就自由无事了,尽量避免感染,不要让意大利和印度的情况发生在澳洲!

评论

哦,明白了。一看病情。而看救护人的是否愿意为你费事。这个完全是赌人品啊。谢谢搞明白流程了

这个决定是team decision。 每天有晨会,讨论,交流病情。 至少2个以上专家的共同决定。歧视应该不会有,澳洲是多元国家,有很多其他种族和国家的医生护士在团队里, 医生也不想惹麻烦。 有标准的,所有操作按protocol来。 不要担心,都记录着呢, 血报告, ct, x ray, 报告,呼吸机设置记录等等。。

评论

眼睁睁地看着母猪上树了,,,

评论


感觉还是做好防护,打好疫苗,少出门不要感染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靠谱点。

评论

主要看病情跟可接收的醫院。大部份救護員還是盡責的,但不是百分百的救護員都是高品的。

评论

又不矛盾

已经接种过疫苗的人也可以批评政府吧?



评论

這里沒領導,大醫生不是天天都在同一醫院的,更不可能認得所有醫護

评论


其实可以规定作业流程,如果第一备选满了就直接第二个,第二个满了就第三个。这样不是简单很多吗?看心情拼人品感觉都不靠谱

评论

对于一个病人,救还是不救,选择是常态。

美国新冠死者的年龄中位数是 82 (张文宏说的)。

这高于美国平均寿命。

对于这种年老的垂死之人,很多情况下,无痛死亡比插管抢救更好。


评论

那就好,多了解点没坏处哈。我觉得我们普通人只要搞清楚流程,明白抢救的程序。尽量保护好自己,就不会造成太大的恐慌。相信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不会做出出格的事情。

评论
好多天当鸵鸟不敢看新闻当岁月静好,哎ಠ_ಠ

评论

  如果因为病情没有治疗意义 放弃治疗 我认为可以
如果因为资源不够 选择放弃治疗某些人  我认为和谋杀一样
当医生面临这种抉择是狠痛苦的
希望我们新洲不要有这一天

评论


現在哪都滿,哪個急診有多少人等,網上都能查到的,自己開車去就行了。每個醫院按床位多少來分配每小時可以接收多少救護車的。

大醫院都是要等等等的。。。只是現在變成了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
以前是要有耐心,現在命還要夠硬。。。

评论

新州不自建钢圈,现在已经有维州和首领地自顾不暇,无法驰援。

评论


攻击昆州西澳,幸灾乐祸维州,全然忘记正是因为他们压制住病毒传播,新州才能得到疫苗分配的优先权

评论

医护人员是除了病人自己以外最担心病人意外的人。 没有人愿意打官司或丢饭碗。

评论

这俩货已经显形了,都是冷血无脑的魔鬼

评论

最可恨的是格格巫装瞎、装聋但绝不装哑,每天陈词滥调,指点江山!让新州人民看她如此多娇(穿红戴绿,妩媚一笑)!

评论

搞到这样的境地。很无奈啊。这样搞,除了新冠死的,多少紧急手术常规手术被耽误,这估计也得死一大批,不是新冠因为新冠而亡。

评论

有出处吗?

评论

私人保險了解一下。。。哈

评论

我知道在医院里是好常态, 但是我本人听到还是会觉得难受。

意大利发生的时候,我看过他们医护的访问,他们每天看着,又要作出选择是很难受的,不是常态就等于没事。

没有covid爆发之前,他们要做选择,但是可能不会是每天,但现在可能有一段时间,他们每天都要做选择。



评论

一直对澳洲的医护人员印象非常好。现在医护人员真不容易,一分钱补贴没有一块奖金也无,这个工作强度,还面临随时被感染和感染家人的风险。现在又让他们决定病人生死。这工作压力也太大了

评论

都培训过了,也是轻车熟路了,那为什么这篇报道说医生要面临伦理挑战呢?
还是说现在的这种情况不等同于以往,是新的政府指引?

评论

其实本质就是因为病情没有治疗意义才放弃治疗的。 有希望,医生不会放弃。
澳洲医疗Medicare, 就是保障人人平等,不以金钱地等等来决定是否治疗。

评论


一直都有啊,可是私人医院好像不接新冠病人吧。有些大手术也只能在公立做


评论
参见隐秘版 “患了中晚期癌症绝症的家属,你会不计代价的救治吗?“

评论
这样就不会挤兑医疗资源,放开就行了,反正死的人就自认倒霉吧。新州州长是这么想的。

评论


我住在悉尼附近的中央海岸

有在2大公立医院之一的wyong hospital工作的护士朋友说从昨天开始,悉尼医院已经开始往他们那里转运covid病人了,距离悉尼大概90公里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悉尼的医疗资源显然非常不足,接下来几个月会发生什么非常难说,可能会发生非常惨烈的事情


评论

这就是人生。

实际上这种“残酷”并不是真正的残酷。真正的残酷来自于日常生活的每一分每一秒。

年老悔恨。。。。。。在我看来是最惨的。

评论

那时我也看了相关的报道,好多医护,说着说着就止不住地哭了。
去大的私院,基本什麼都可以做

新冠目前只能投身公院了,無解

评论

病例少,所以医疗资源就很充足了

阳性跟大熊猫似的都送到医院,很多医护服务于一个病人,当然没什么事

这也说明医疗资源是关键,病例少就可以缓解,多了就不行了,所以说格格巫和莫里森是害人精

评论


这次是拼患者希望大小吧?资源不够用了,不是希望不够吧。我理解错了?
如果两个都都有希望,一个70%,一个50%,就一台机器,医生按照新的指示就得给那个70%希望的,那个50%即使有机器可以活下去,也得不到。

评论

老早送去WOOLONGONG了呀,好像還在那引爆了。。。

评论

医护人员好的不少,也有没那么好的,取决于运气

评论

有些醫院有微薄補貼的,,,

但請過幾年免了醫護COVID Levy就得了。

评论

记者会基本每天都问啊?

现在就是医院满了就会送其他医院,政府一直强调NSW的医疗系统是一整个系统,互相之间会相互支援

评论

这个我倒真的不知道,不过Hornsby 去世的老人好像是normanhurst 区养老院的。

评论

打了疫苗就能到在面临选择时从年轻人手里争的医疗资源吗?

评论
为啥不集中隔离,为啥要放任病毒传染?

评论
这本来不是澳洲必须面对的,是哪些人的错误决策导致的呢?大家应该去质问哪些过早做出所谓伟大共存决策的政客们,他们的良心还在不在?当ICU要做出这种选择题的时候,不仅仅是病人,病人的家属,包括一线医护,他们的心灵要受到多大的伤害有没有人去关心!政客应该是不会在意的,反正,这是一个伟大的决策,新州领导着澳洲一起走向共存!垃圾!

评论

如果一个老人和一个年轻人,或者是一男一女,都是30%的救活希望,同时需要仪器,可只有其中一个人可以分到仪器,医生怎么选?

评论

是的,上个月就往卧龙岗送了,现在开始往中央海岸的医院送了

说实话我非常担心本地医疗资源,中海岸30多万人口一共就两个医院,人口组成中老年占了多数,现在疫苗本地区没有大型接种中心,16-39岁年轻人必须要去悉尼或者纽卡素地区去接种疫苗,现在悉尼源源不断的送来病人,如果发生医疗挤兑,那么后果会非常惨烈

我的判断是接下来新州乡村地区都会不同程度的疫情爆发,别看现在每天几例,十几例,传开来只是时间问题。虽然严重程度上会比悉尼好一些,毕竟人口密度很小,但生病了真的就自求多福了

新州政府的一切策略都太仓促了,没有足够的时间准备即将到来的爆发的资源消耗,希望别的州引以为鉴,及早准备吧,该买的设备赶紧买,该扩容的医院赶紧扩容,该培训的人员赶紧培训

评论

多是打疫苗以后的不良反应

评论

哪天开始没看见我四处回复的身影就是我在ICU里苦逼干活的开始

评论
这大概就是她明明知道但就是不肯说的最糟的情况吧

评论


有没有接种疫苗的都可以批评政府,但是对医护人员一点实质的帮助都没有。换领导可以马上,医疗系统在没新冠的问题之前已经冰冻三尺了。真要关心支持医护人员,心动不如行动。

评论

看了别人转的twitter 上的图片,新闻网站上也有,没记链接

评论
希望维洲吸取教训 尽量清零

评论


澳洲医疗系统政策,程序,规则非常完整。
伦理挑战在于: 虽然是medical decision, 不到逼不得已,不会做这个decision的。 有时候,明明知道病人走了,但是为了给家属适应和接受的时间,还是会多给点时间,让外地的家人见最后一面。
平时一年1,2 个这样的决定, 虽然对医生来说是很tough,很难受,但是会有足够的时间恢复。
现在也许每天都要面对,您觉得是挑战吗?本来是救死扶伤信心满满,现在无能为力,每天面临死亡,有时候,病情太急太严重,等不到家人见最后一面告别,疫情不允许被隔离在外省什么的, 不是伦理挑战吗? 前面一个30岁的人感染走了,他80岁的奶奶去见面了,后来也走了。 现在这样的情况,让不让家人见最后面?不是伦理挑战吗? 还有很多很多类似的伦理挑战......
最后重点,早点打上疫苗。

简单说一下:
比较著名的有有轨电车难题。伦理困境的形式化表示为如下:

A是道德上必须做的。
B也是道德上必须做的。
不过,我不能同时做A和B。  


评论

换领导并非马上,除了党内哗变或总督解散政府外,在选举前都无法换领导

每个人都发声批评政府,让政府感受到压力,采取行动,调拨资源,有可能间接帮助到医务人员

民主的社会应该鼓励人们批评政府,监督政府,这是我们的公民权利;面对疫情个人应该遵守规则,应该积极去打疫苗,这是我们的社会义务。这两者完全不矛盾,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评论

18個月喔,只是沒去準備而已,不是沒時間。一直把運氣當實力。。。今天的情況是可預見的呀。。。

屁民能做的就是買個血氧計,如有老人或家人肺有問題的最好再備一部氧氣機,至少還能多點時間等救援。

州長的打針預防論也就是個理論,而世界各地都說明了效果一般,自己先準備一下吧。我相信新州日確診會上5位數,當然州長可能到時都不公佈了。也希望她深信的疫苗可做到高確診低重症吧

還有肥胖人士(尤其女性),要注意一下啦,該動動掉掉肉了。。。(自己都沒動,還好意思提)

评论

听说 呼吸机够多,医护人员太少。

评论
格格巫是想躺平谁都心知肚明。

可她毕竟是一州之长呀,真是太没责任心、太没担当、太没人性了。

每次有记者问到现状或今后医院要面临的挑战,她一忽悠二诡辩三就是去打疫苗呀!

她的新州失守,不知会连累会害死多少澳洲无辜的生命。

评论
悲哀,这种自由我不稀罕

评论

您对希望一词理解有误。  医生有医生的标准,医疗系统的标准, 团队决定。
担心的话,早打疫苗。

评论

那就盼着天天能在见到你!

评论


评论

5位数还是比较难的,毕竟人口密度摆在那里,现在加州那天也就一万多,而人口是悉尼的6,7倍了

现在对于平民百姓来说还是麻溜接种两针吧,然后出门戴好口罩勤洗手,该怎么保护还怎么保护,这样基本上命可以保住了。随着时间的流逝,相信特效药一定会研制出来,在这之前都是持久战了

公立医院的资源问题不是一朝一夕产生的,一时半会难以改变,没有惨痛教训是不会逼迫改革的,只好让时间见证一切了

评论

出自局長的嘴吧?

你信嗎?反正,我是。。。

他老人家也說了醫護管夠不是?

Aus Post500人回家隔離,醫院里200人回家隔離就可以關門了,也是時間問題。
不是我觉得,是这个匿名医生自己定义的。您自己读一下。
Intensive care doctors in NSW have been issued new guidelines outlining the “ethical challenges” they could face in coming weeks if forced to limit lifesaving ventilators to Covid-19 patients “who are the most likely to survive”.

回答您的问题,对我个人来说,我觉得这不是挑战不挑战,就算不是现在这种情况,你说的那些情况,我也是无法面对的。

您是ICU的医护人员吗?现在ICU的医护人员都向您一样这么从容吗?

评论
当初官员说我们准备好了,结果连口罩都不够。
后来说我们的医疗资源足够,现在发现床位不够。
如果出现需要根据成活率做选择牺牲的话,州长和卫生官员都要引咎辞职。

评论

我早就打了。家里能打的都打了。
现在不是说我,是说ICU的医护人员。
看你的回复,好像很懂的样子,那就多回帖给大家普及一下吧。

评论
这有点残忍了。

评论
格格巫早就做好准备要放弃一些重症进icu,所以她讲有信心icu够用!一年多的准备时间都用作什么了?

评论
可怕

评论

要明白疫苗是不防被感染的,, 別忘了十月底要開學開放了,所以還是很有可能上到5位數的。

還有個大問題是醫護早在今年年初就打完疫苗了,不是說時間愈長,效果愈差嘛。很快這會是另一個問題了。

评论
吉克莲骂名千古,莫里森遗臭万年
横批:两个祸害

评论
神经病
我觉的搞的好

评论

想请教有什么是社区可以为一线医务做的,除了积极去打疫苗外?

评论


麻烦您先读一下那个guideline再来讨论。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样一句话,个人理解不一样。我不敢瞎说,我不是政府代言人。
另外伦理问题,您了解多少?

比较著名的有有轨电车难题。伦理困境的形式化表示为如下:

A是道德上必须做的。
B也是道德上必须做的。
不过,我不能同时做A和B。
跟您的认为的理解有差别吗?


评论
普通人生存权都受到挑战了,老莫和老巫一定会有救治特权

评论
想起I Robot那个电影里,一个机器人在快速地计算了一个小女孩和男主人公的生存概率后, 救了男主,小女孩死了。男主很多年都suffer from suvivor's quilt.

评论

说的太正确了。但到那时候他们就不回答yes  了。

评论
批评政府,给政府压力。。。。。。。。我怎么没有看到他们有压力?这不还是坚持到80就开放吗?我都没有看到他们有啥压力去改变

评论

几曾何时,他们都是举双手选上去的。

评论


你说的那个guidline,如果就是本文的,没有另外链接的话,没有答疑 一老一少生存机会等同,但是只有一套可用资源,会给谁啊? 可是那个匿名医生质疑,四倍呼吸机在哪里?这不就是质疑呼吸机是否到时够用么?意大利不就出现是出现相同生存几率下,先保证年轻人吗?

你不知道没关系,不必硬回答。谢谢你已经回复了那么多。等有分了,回去给你加。

评论
快两年了,方舱建不好,空地简易厂房建的了吧,实际是啥都没做。然后把正常人关笼子,野兽放外面不管。不躺平才是奇怪。这结果已经是预料中的。只是人家新加坡也算计划中躺平,咱这是被迫躺平,疫苗率,12岁下儿童,医疗系统,医护人员,全民测试纸,上传系统啥都没准备好,就被躺了。。。能不悲剧么?

评论

辛苦了。希望情况不要那么糟糕,让你们有些休息、喘息的时间。


评论

再来个新规:上班必须打第三针?

评论

ICU护士待遇急需改善

http://www.smh.com.au/national/ ... 0210824-p58leh.html

I was in my second year out of university when I landed my dream job as an emergency nurse.

I was thrilled to finally be working in an environment that I loved. Then, just a month later, we started having people come in with this new virus called COVID-19.

Being new, I looked to my senior nurses for guidance, but no one knew what to do. 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 (PPE) was brought in to protect us as best it could. Working a shift was hot and sweaty. Gatorade and Hydralyte quickly became a common sight in our tearoom.

I still remember my first COVID-positive patient. They were younger than I had expected, in their 40s. I had never seen someone struggling so hard to breathe.

That was confronting, but so was the phenomenon of angry people coming to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to film us on their iPhones because we told them they were required to wear a mask.

I soon stopped wearing my name badge and was wary of giving anyone my name, scared of being tracked down in public where hospital security wasn’t patrolling. I stopped wearing my scrubs outside hospital after it attracted abuse from people on the street, changing into normal clothes to walk to my car.

Then came Melbourne’s long, long lockdown. I ended up working in the COVID section often. I expected to get it eventually.

I saw many more sick people, many more intubations, and would often try to find those patients on my next shift to see if they had survived. I remember doing CPR for 40 minutes in full PPE and being so tired it took me the whole of the next day to rehydrate and recover.

Now, more than a year later, we’re back in lockdown and little has changed for us nurses.

It seems to me that nursing is still considered a second-class career, that we are not considered as important as our fellow frontline workers such as police and paramedics.

In Queensland, police received a one-off bonus and two weeks’ extra annual leave from the state government as a reward for their hard work during the pandemic. They deserve it.

But nurses have not received any extra leave for the toll this pandemic has taken on us.

If I am deemed a close contact and have to quarantine because I have nursed a positive patient, I will be paid COVID leave for the first three days of my quarantine, but the rest of my quarantine gets taken out of my sick leave. And because I get sick leave I am not eligible for the COVID payment from the state government.

Our clerical staff get paid full COVID leave for the duration of their quarantine, as do paramedics. They deserve it too.

I have been verbally and physically abused while at work, by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 I’ve gone home crying because of the way people have treated me for doing my job.

If I worked in a prison I would receive a danger penalty. Where’s my danger penalty? Where’s my danger penalty for being exposed to COVID for the good of my community?

In my first year of nursing my base wage was $53,000. A graduate physiotherapist at a clinic earns about $80,000 plus commission. A first-year paramedic earns around $72,000. Paramedics also have many extra benefits such as better super and more leave than nurses.

The average age of a nurse in Victoria is in their 40s. There aren’t many young people entering the profession because the conditions are hard and the money is poor.

People only do nursing because they love it. Now, with all the added stress of the pandemic, a lot of nurses, especially emergency nurses, have come to question their career choice.

I had a student nurse on her final placement who saw how hard it was nursing in critical care and told me she was going to go to cosmetic nursing because the pay was better and the work much easier. Since when is our appearance more valuable than our life?

Of course, people do thank us nurses. Coles gave us a goodie bag on International Nurses Day last year, and we get a special mention at Daniel Andrews’ press conferences. But that’s it.

Any thank-you is greatly appreciated, but right now it just feels hollow. It’s like we are being high-fived while drowning.

In the past year I’ve helped saved countless lives, supported people back to health, helped people with their mental health, intubated people, done CPR on patients, and saddest of all, held people’s hands as they are dying without their family being there.

I’m only three years into a career I love and I’m exhausted, burnt out and disappointed. And I’m not the only one.

For me to become more qualified in critical care nursing so I can ventilate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 have had to do a course costing $12,000. Why is this not subsidised?

Nurses have been asked to not take public transport to work because we are a potential risk to the community, but we have to pay for parking on-site.

Now we must mentally prepare for an increase in cases in Victoria, and potentially a situation like NSW, and that takes a big toll.

Something needs to be done to fix the broken nursing industry. By helping us, you’re helping everyone.

评论
真是悲催,这么白痴的政府,这么多时间啥都没做,霸王硬上弓就逼着民众躺平!

评论

我不太相信,我亲舅舅就在佛州,一直都有交流,他们那里情况还算可以,如果有这种事情他们都会知道

评论

其实这标题狠有问题

任何时候,资源都是分配给最有可能存活的病人

即使在平时,没有多少希望恢复的病人也不会进ICU的

评论


评论

我觉得比起医院的一线,现在应该更容易接触到在社区里打疫苗和测试的一线人员。他们每天穿着全套厚厚的ppe面对大量的人群,会更需要社区的支持,应该联系一下她们。医院现在也不像去年缺口罩这些,也不允许公众进来,暂时先谢谢了。

评论

你的理解有问题 当没有ICU时,存活率低的病人会让給高的人. 这是非常残忍的.

评论

也不用问了,测个抗体就知道了,都这会儿还不打针的,基本就是坚决反疫苗的了,这样接种率也上去了。

评论

一直缩减裁员‘私奔’。

评论

During a pandemic it will be important that consistent decisions are made regarding both admission to ICU and continuing care when a meaningful recovery is unlikely,” the official advice states.

“The process of triaging intensive care resources includes both the process of allocating resources and the process of withdrawal of resources, for all patients that may require intensive care during a respiratory pandemic.”

The term “withdrawal of resources” refers to taking Covid patients off ventilators if they are unlikely to survive to free up a bed for a patient that can be saved.
仔细读一下这段, 多读几遍,从不同的人的角度去理解, 理解会不会不一样?除了叹气,都不知道说什么好

评论
太可怕的消息了

评论

中医治疗。

评论

这篇文章看的人好心酸

评论
其实不止ICU了,我家亲戚又生肿瘤了,因为疫情,手术还要等很久。

评论


这个我读了,理解上没有难度。
如果标题里的这个those ‘most likely to survive’,如果就是指必要情况下要转移资救护资源从生存希望渺茫的人到生存希望大的病人身上,这个是没什么可质疑的。
你有无看过当年意大利的医护人员的视屏?我的疑问在上面帖子也说过了,说了好多遍了,生存几率相同,就是老少不同,对于医生而言,哪个符合those ‘most likely to survive’呢,不是你能解答的,也不是政府的guidline里能写入的吧?拿捏在医护团队手里吧?
介于此,我就不跳进你的道德AB再继续讨论了。你也不必再回复了,谢谢。


评论

看的转的twitter 图片找不到链接,这个网上搜的新闻链接:
http://www.news18.com/news/indi ... pitals-4132979.html


评论

这个匿名医生的说法跟官方说法不一致。 官方说法是The term “withdrawal of resources” refers to taking Covid patients off ventilators if they are unlikely to survive to free up a bed for a patient that can be saved. 用词不同, 意愿不一样。 "most like to survive "是那个医生自己加的戏份。  跟 unlikely 是完全不一样的。 如果一个医生把most likely survive的病人的治疗停了, 医生生涯也到头了。 ICU 里那么多眼睛盯着, 那么多人,总有那么一二个严格按规则办事的人会把他告了的。
我对那个guideline 的理解是,那是帮医护人员度过伦理难关的guideline, 而不是指导如何选择病人的guideline。

评论

那还是没有跨区,我说的是有没有接受其他区的新冠病人。

评论
11月份开学后会出现 没有病房只有麻袋

评论


这个太残忍了。心里压力会很大吧

评论

有推荐氧气机的牌子吗?家有老人虽然已经让她打了疫苗,看到这个分流诊治还是心惊,政府没有任何未雨绸缪,提前准备。走到今天这种困境下,小老百姓首当其冲收到冲击,能做的就是把最坏的情况提前准备好。尽人事听天命。

评论

如果40%存活率的人在用呼吸机,这是来了个60%存活率的人需要呼吸机。那在极端情况医院会怎么做?

评论
都这逼样儿了 还解封 还让小孩裸奔上学 呵呵????

评论
我们真倒霉,  医护真倒霉要去面临这种心灵煎熬 , 都是那个魔鬼,

下一步是不是要公布墓地不够用了???

评论
人间地狱要重开了

评论

坐过两次救护车了,是送你到离你家最近的医院,如果是特别严重紧急的但家最近的医院比较小可能治不了就会送近的可以治的医院,医院忙时到了医院还要排队等的,当然我当时都是迷糊休克的状态给抬上的救护车,都是后来家里人告诉我情况。。。对了,救护车是非常贵的按距离收费的,就算很近的距离也大几百,会出院后些天账单寄到你家

评论

您可以质疑政府, 但是请相信医生们。 请支持理解在前线奋斗的医生们,在救死扶伤的同时面对伦理挑战的医生们。  

评论
非要走最难的一条路

评论

政府快走到了要逼医生做选择的时候了,他们肯定不愿意做这种选择题。

评论

你是不是误会了?这位层主跟我一样,没有一句话在质疑医生。
我们觉得澳洲医生目前还没有遇到40%和60%里选一个的情况。发生在按年龄甄选优先救助的事儿在意大利已经发生了,不知道医生和政府有无做好这样的应对?还是医生和政府目前都坚信这事儿在澳洲不会发生。



评论

大众也可以选择, 非必要不出门, 带口罩, 打疫苗, 保护自己, 保护家人健康,不给医务人员出难题,不质疑医生的医术和医德。

评论
之前说政府在乘机清一波老弱病残的,还有人来洗地说政府其实非常关注老年人的,要不怎么让他们优先打疫苗呢。真不看看死掉的都是些什么人吗?:curse:

评论

这个我记得有新闻说新州的covid阳性叫救护车免费了。

COVID-positive New South Wales residents have been urged not to delay treatment due to concerns about ambulance fees, as the state waives ambulance fees.



评论

救护车保险还是需要买一个的,最起码安心。是这样说按区找最近的。可现在不是特殊情况嘛,covid造成很多医院已满员,这时候我觉得应该统一调配送最快能接收的医院才最有效率吧。具体人家怎么操作,我就不知道了。

评论

这个假设没有质疑的意思吧。只是想了解才问一下。

评论


一直觉得澳洲政府,对护士和医生的照顾太少了。在这次大流行中他们的任务艰巨工作辛苦,可得到补偿几乎为零。这太不公平也很难让人有决心和毅力坚持下去。看看国内的医护双薪,补贴。隔离酒店免费餐饮。最重要的全民一致的感谢和赞美。这些让在这么艰苦环境下努力工作的医护有成就感,没有后顾之忧。澳洲给了隔离者那么多补贴,为什么对贡献牺牲的医护人员如此吝啬,委实想不明白政府究竟是怎么想的。

评论

民主的社会应该鼓励人们批评政府,监督政府,这是我们的公民权利.
事实上是你批评你的没人会听你的而他们继续做他们想做的事,包括出动弹劾也未必成功这就是民主国家的民主。

评论
开始挤兑医疗了,这就是莫政府说的准备,历史的罪人。

评论
"到了最后阶段,整个ICU就是Covid ICU.不过那将是灾难性的,因为我们无法治疗其他病人。”

真正到了这种阶段,非COVID的急症病人可能因为进不了ICU而死去。

他们不是因为患上COIVD而死,而是因为COVID疫情而死

这种死亡数字政府肯定不会统计,但是医护人员和死者家属是不会被数字愚弄的。


当你说出" 还是拿捏在医护人员手里"的时候,难道不是质疑?
你问”医生有没有做好应对?还是医生以为不会发生?”不是质疑?  
请问,医生该如何做好应对? 你如何帮医生做好应对?
面对你假设的选择,如果你是医生,你怎么做? 你能做得比医生做的更好吗?
当街聚众游行传播病毒,是医生政府的问题吗?
有人选择不打疫苗,是医生政府的问题吗?
病人多,仪器不够, 医生护士不够,是医生的问题吗?
医生需要面对你假设的选择,是医生的问题导致的吗?

如果出现意大利的情况,是医生的责任?
也许可以向医生提议,把上呼吸机和撤呼吸机的决定权放给你们来投票决定,那样医生就没有伦理挑战了。 那你又会说,什么都让你们决定,医生是吃白饭的? 你看, 医生很难当呀。
我就不问你most likely 和 unlikely 的差别了, 以及为什么你专注于匿名者的 mostlikely, 不注意unlikely , 不相信医生按规章制度做事。


评论


看完你的回复,鸡皮疙瘩都起来了,太惊悚了。
你一路所答非所问比较多。你不必回我的帖了,歇歇吧。



评论


这种人下地狱,阎罗王估计都得吓跑罗。
澳洲中文论坛热点
悉尼部份城铁将封闭一年,华人区受影响!只能乘巴士(组图)
据《逐日电讯报》报导,从明年年中开始,因为从Bankstown和Sydenham的城铁将因Metro South West革新名目而
联邦政客们具有多少房产?
据本月早些时分报导,绿党副首领、参议员Mehreen Faruqi已获准在Port Macquarie联系其房产并建造三栋投资联

中文新闻,澳洲经济,时事,华人论坛动态,悉尼本地消息,墨尔本,珀斯,布里斯班,澳洲新闻,澳大利亚华人网,澳洲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