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从各个角度看儿童发育

在澳大利亚小学教育





从各个角度看儿童发育以及影响发育的各种因素

最近教育板块的几个热贴,比如viviancn和flyingviolin的帖子,我认真的读了又读,很仔细的读了回帖,认为大家的观点有时候很不一样,深想一下,能看到各种关于儿童发育的理论和研究的影子。现在特地总结一下。其中夹杂一些个人想法或者实例,不一定准确,但尽力画个全景给大家。

各类心理学研究其实旨在了解人类的自然性、洞察成人行为的根源、性别的起源和不同性别的角色、文化对发育的影响,或许对发育中遇到的问题的根源、如何预防、以及弥补或治疗。如何优化发育?食物和化学物质对胚胎的影响?家长与子女的关系?母乳喂养和配方奶粉瓶喂养对母婴情感以及婴儿健康的影响。

言归正传,下面是从各个角度关于儿童发育的各种理论。这些只是理论,如果所观察的用这些理论解释不了或者这些理论不能很好预测,则需要修正理论甚至完全替代。

第一  精神分析角度:
        1 弗洛伊德的心理-性发育理论:鼻祖就是佛洛伊德,争议非常大的一个人物,被称为最伟大的哲学家最伟大的心理学家,发明了谈话治疗。而他本身则终身饱受偏头痛、受点压力就晕厥、电话恐惧症的折磨还是个烟鬼。著名理论包括意识潜意识理论,本我自我超我理论,口欲期肛欲期等五个期理论。注重儿童的情感与社会发展。这些著名理论的形成和弗洛伊德接触的病人群友很大关系:多数是有情感困扰的女人。根植于病人回忆自己有怎样的过去,而他本人并没有直接观察儿童到底怎么发育的。因为回忆会有偏差。弗洛伊德的弟子认为他师父过多强调人类本能和潜意识的动机。他们认为除了本能驱动外,还有社会关系和主观能动性促使人们取得成就、帮助他人。
         2 Erik Erikson的心理-社会发育理论:他就是和他师父不一致的那一个人。他不是像他师父那样按照解剖结构分人的成长阶段(口/肛等),他按照人生可能出现的‘八次危机’来给人生分段。每个阶段有其特点。在早期婴儿阶段,完全依赖父母,父母与子女在这个阶段的关系很重要。长到六岁时则开始读书、识字、算数等。早期经历影响以后发展。如果父母提供合适的支持,多数儿童会度过这些危机。成功跨过每个危机,会加强他们的身份感(他们是谁/他们代表谁),和对未来成功的期望。每个人生阶段都有一个特别的任务要完成。和汉语的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差不多。成功的完成这些任务取决于孩子每个阶段社会关系的属性。他的人生阶段论观点很流行,比如青少年的身份认同危机。学校和家长都比较重视。他的观点强调人的意识(而非潜意识)和选择的重要性,而非像弗洛伊德所说受本能驱使而不得不去遵守社会规则。婴儿信任父母才更有可能促使其产生自主性以及身份认同。Pippa很多观点和这个理论类似。

第二  从学习(learning)角度
       1 行为主义:著名的就是华生(John B Watson)说的:‘给他一打健康小孩,全权交给他,保证能培养出各种专家-医生、律师、乞丐、小偷。不论他们是何天赋、有何能力、是何种族。’最有名的就是现在用于小孩尿床的铃垫子。小孩夜间尿床,咋办?放个特制的垫子,即使一滴尿里面那个铃声就响起来,小孩就醒来了去上厕所。久而久之,即使没有这个垫子,小孩也会知道去上厕所。这叫conditioning。还有奖罚制度。比如有些小孩抽烟,父母发现了惩罚他。他们就在父母不在的时候抽。就是惩坏和奖好得效果不同。比如抽烟,在不抽得时候奖励,而不是在抽的时候惩罚。极端例子就是棍棒底下出孝子。认为棍棒可以使小孩驯化。我们要学会一步一步教小孩,鼓励从小步骤开始,比如给二岁的小朋友教穿衣服,先从一只胳膊伸进袖子开始教起。
       2 社会-认知理论:Albert Bandura的研究认为:小孩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观察父母、老师、其他小孩、甚至媒体的人物怎么做。小孩需要精细化他们的技能,但也可以通过观察习得。小孩习得的行为也可能潜伏,比如攻击性,只是在一定条件下促发,因为他们相信攻击行为获益更多。上面的行为主义认为,人是机械的可被调控的。而此理论则认为认知有重要作用:学习可改变环境所带来的精神表现,使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变环境。孩子可选择是否投入到他们习得的行为,这取决于他们的价值观和是否想应用这些通过观察而习得的行为。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小孩是主动的。具有艺术细胞的会主动参加一些艺术课,模仿老师的行为,从而得到赞许。观察式学习对人生很重要。它随处随时可以发生,比如看父母做饭、清洁、修理,看老师怎么在黑板上解决习题、怎样学一门外语。这种学习不是直接发生的,只要小孩注意到其他人的行为的时候才发生的。

第三 从认知(cognitive)角度
        1  著名的就是皮亚杰理论了(1896-1980),他的理论到50多岁才被世人所知,因为他用法语写作,即使法国人自己读都晦涩难懂。曾自嘲说:他不用看皮亚杰写的书。行为主义者认为人就是个白板,可以随便胡写乱画,弗洛伊德则侧重性格和情感发育。而皮亚杰则对儿童如何形成观念以及这些观念如何使他们计划从而改变世界。他明白思想与观念不可测量,只能通过行为来观察。认知的发展取决于大脑的成熟程度。他将成熟的小孩比作是天然的物理学家:主动积极地学习,不断给大脑充电。那些捏碎食物爽快大笑的孩子被认为是未来科学家:除了获得父母的笑外,还研究食物的质地。
他的基本概念有:策略、适应、消化、调节、平衡。皮亚杰认为认知能力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发生的。有些人早慧,但这个顺序是不变的。顺序即为:感觉运动(二岁前),操作前(2-7岁),具体操作(7-12),正式操作(12岁以后)。
        2 信息处理理论:记忆分暂时记忆,工作记忆等。将要记得东西区块化,步骤化等

第四  从生物学角度
       顺势而为(doing what comes naturally)。受到达尔文、Konrad Lorenz、Niko Tinbergen等的影响:关注内在的本能的行为模式。比如三文鱼从海中游回某些河里产卵,候鸟南迁等。Konrad认为人的第一年对社会关系的发展很重要,其影响力可持续终生。鹅刚一出生,如果一个人是她世界唯一的移动体,这只鹅一辈子都会跟着这个人,因为印记已经形成。这些在动物上观察地多。

第五  从生态系统角度
       小孩的微环境包括家庭、学校、同龄人、邻居、playground、托儿所、健康服务等。延伸的有小家庭以外的成员比如爷爷奶奶叔叔婶婶。大环境比如文化理念、态度等。时间上的,在整个人生中的环境改变。学校、政府机构、社会和健康服务、媒介、父母经济状况则不论在大环境还是小环境都会发挥作用。比如父母陪小孩时间取决于经济状况。贫穷和失业让父母有压力从而影响家庭关系,孩子出现行为问题,社会支持系统就可能介入。比如社工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小孩的损害。

第六   从社会文化角度
       代表人物是维果斯基的理论他的关注点就是信息和认知能力在代际间传递。传递技巧包括教和学。他侧重于小孩与大人的互动方式(尤其是在家里)影响小孩的学习能力。小孩会根据所处的互动方式的模式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小孩经常自言自语(outer speech),那是因为他们在自我对话,内化所学到的东西。成人以后,这种内化过程就变成了inner speech.澳洲这边经常看到混班,就是维果斯基的理论延伸,小孩教小孩。
      研究小孩的发育不得不说一下人类多样性:种族(亚非拉)、性别、社会经济地位等。文化传承、语言、历史起得作用不可忽视。教师需要了解小孩家庭内部价值观以及怎么的期望。很多职业教师、心理学家、精神学家、社工被叫去帮助有问题的家庭和孩子。这些专业人士需要特别培训一下以识别到底问题所在、因地制宜。过去女性被禁止工作,现在女性在医疗、律师、科学、数学、工程等不乏身影。但男女获得的薪金并不平等。富裕家庭让小孩读书的年限更长也有更多资源供他们选择,更有可能找到位高权重金多的职位。身体健康方面则疫苗接种率高、吃得好、生病时有人照顾。社会经济地位与机会有关,贫穷人家的孩子在获得社会奖励方面的机会并不平等。

几个争议:

1 先天影响大还是后天培育大?(nature vs nurture)

不同理论的倾向性不同。但现今的研究者几乎都认为二者在发育的每个方面和阶段都起重要作用。比如语言发育,生物上(nature)大脑有语言区,但小孩在家里说的语言,社区语言,所在国语言都要学会。父母和小孩的口音和词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似性。

2 发育是持续的还是间断的?(continuous vs discontinuous)
像树一样从种子长成大树还是时不时发生质变如同毛毛虫变蝴蝶?
有的理论认为是持续的,没有明显地突然的质变,有些理论则认为会发生几次突然的质变从而进入新阶段。成熟理论指出:当孩子没有准备好,即使是优渥的环境也不会带来什么益处。只有达到一定的成熟阶段才会以某种形式发展。例子:拔苗助长。比如新生儿就不会模仿父母的语言即是说的很清晰。助行车也不会让孩子早日独立行走。
阶段论认为发育是间断的。生理上的改变才能带来心理上/性格上的改变。神经系统的成熟才能使认知能力发育。

3 主动的还是被动的(active vs passive)(prewired to act on the world vs shaped by experience)
John Locke认为小孩是白纸一张,经历可以形成性格特征和道德观。怀有极端这种教育观点的人认为小孩必须让教育者抽着鞭子才能学习。传统课程在拼写、音乐、数学方面有严格的训练以促使吸收。他们应用强有力的奖惩制度将小孩培养成精专人士。
另一个极端观点则认为小孩是主动的,天门天生热爱学习。这些人认为主张开放式教育,鼓励小孩探索周围环境。这些教育者倾听小孩获知他们的天赋和喜恶,然后再小孩寻找自己的活动中提供支持。
这些是极端者。多数教育者小孩确实存在个体差异,其中一些需要更多的引导和外界激励。除此以外,小孩在一些科目上是主动的,一些科目上则是被动的。主动学习还是不主动学习某些科目,取决于该科目的重要性、小孩的年纪、父母的态度、和其他诸多因素。
小孩的环境和经历影响小孩,小孩也常常将自己置身于符合自己性格特征的环境中。学龄中的小孩受同学和教师的影响。因为每个小孩性格特征不同,有些小孩喜欢与同学交往,有些则喜欢与教师交往,有些则是独行侠。


评论

我觉得楼主很有研究,知识性很强:)

评论
理论来了!

评论
这是要写论文的架势啊,谢谢分享!

评论
理论很强大,就是不太实际

评论
先Mark,慢慢看

评论

弗洛伊德的理论算不算过时了?这些人的出生年份有什么不同?

现代的儿童心理学家有哪些人比较出名?现代的意思就是还活着的

评论
Lz要是能画个思维导图会更直观 学术味太浓会把很多人吓跑的

评论

需要联系实际,这些也是从实际或实验中得出来的结论。

评论

弗洛伊德是精神心理的鼻祖。由此而发展出来的各种派系。

评论


有兴趣者可以进一步系统的阅读相关书籍。google:children development,那些出版了很多版本的,过几年就出新版本的,亚马逊评价高的,都是不错的可信的材料。如果快餐化摄取信息,比如看了一个片段、一篇文章、一个电视节目,这样的相关知识是碎片化、斑点化,很容易形成片面和狭隘的观点。而失去全局观。

个人的观点其实受到各派系的影响,因为有些通俗读物会将一些晦涩的理论讲的更大众些。有时看似是自己的观点,其实是内化了其他人的观点。现在的还没有人超越这些理论的,只能修修补补。
s-l640.jpg

评论
教育孩子,除了皮亚杰的理论比较有指导意义以外,其他都很难用得上。
1 对于成功的天才,先天影响大,普通人后天培养影响大
2 发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类似于量子理论,最小量随孩子而定,然后以最小量的倍数连续发生
3 必须是主动的。多少家长敢问问孩子现在做的事是孩子的梦想吗?很多家长都觉得孩子小,谈不上梦想,而实际情况是他们没有给孩子创造最广泛的梦想接触机会,因为他们眼睛里已经有了孩子的未来和如何一步步实现的计划。

评论

不同的小孩,会对某种理论解释有所侧重,都会或多或少夹杂一些其他理论解释。70年代成长起来的所受到的教育很多都是行为主义式教育,通过设计严格习题训练、奖惩体系来培养人才。
连续性和非连续性,应该是交错而成的。常说的growth spur。拿常用来说,体重或身高成长曲线有时会缓慢,有时会突然上涨。(见图)
有被动的,不然不会有孟母三迁的故事、还有现在父母为孩子苦心选择哪所学校、练琴、甚至交友都考虑再三,其实就是为了选择一种环境,以被动的形式影响小孩。
孩子的梦想是什么受制于认知的发展,小孩子对抽象的并没有多少概念。理论来讲,只有接触到最广泛的梦想,才会选择自己适合的。就像男女关系,处得对象越多,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个的可能性越大。但如何选择哪个是适合自己的需要一定的认知水平/现实检验的能力(实现的可能性的大小),则又是一个话题。
pediatric-growth-chart.png

评论

我建议楼主加点实际运用的东西,这篇大作就真的很赞了。纯理论的东西离我们日常领悟太远了啊

评论
你可以去给人上课了…比我老师讲得还专业全面
期待更新

评论
Lz能否说下青春期的青少年?他们的大脑发育变化、行为变化。

评论

这些理论与说法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教育与健康系统。
比如皮亚杰的人生八段论,啥时该上学,啥时该退休。上学内容是啥,放羊式教育还是流水线式教育还是严格训练的教育,之所以流行,其背后有一定的适应人群和鼓动人群。
还有维果茨基的理论,即小学混班的,二年级和一年级混班,一年级和prep混班,大的教小的,这种混班背后的philosophy到底是什么。
还有这边教师和医生如果发现或怀疑儿童虐待的,必须强制上报,这其实是在干预或尽量减少对儿童的伤害,改变他的小环境。制造一个恶人比如抢劫的所带来的社会损失远比比培养一个好人所花的社会成本大。儿童期间投入一块钱,可能以后为社会节约或创造100块。比如斯坦福在中国的那个研究,发现很多农村儿童缺铁性贫血,认知能力与身体发育都受阻,铁剂很便宜。
在澳洲社会,所以社会的介入和干预系统比较多,比如提供低息贷款上大学,充足社区母婴服务,疫苗接种广泛推广,儿童保护机构(child protection service)和家暴庇护中心,保护妈妈保护小孩。各种特殊学校的建立为了帮助那些先天有疾患的能够获得一部分功能。大学转专业比较常见,而国内转专业就很难。这体现了学生主动参与自己的学习中,而环境则允许这么做。


评论

Erik Erikson 的实例包括各种危机说。青少年叛逆期,中年危机,老年危机。移民澳洲大家常说的身份认同。
之所以第一代移民会有很大一部分人觉得艰难,就是身份认同危机。相当于重新过一次青少年时期。人的性格可通过一系列行为有意的行为而发育。他的青少年身份认同危机今天在教育板块经常存在,who are you成为盘旋在青少年头脑的主要问题。一些学校开设相关课程处理这些问题。大人则常常被警告注意这个时期。
很多人的经验表明,这些人生早期的危机需要比较积极的解决,才会让小孩以后走上积极之路。如果没解决,可能一直会停留在那个阶段,或者延迟解决,长不大的“小孩”。
极端例子在隐匿版经常看到,比如一些爷爷奶奶级人物的言行举止让人难以理解,可能是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很好解决生命早期的危机,其实和青春期的没有多大区别。“坏人变老了”。“他们那个特殊年代”

评论

行为主义见于各种“惩奖”。多数儿童的行为会根据具体社会规则而调整,比如在家可以大声讲话,在学校课堂上就不可以,在公交车上也不可以。而有些儿童则通过干坏事引起注意,比如上课时跳上桌子,大声讲话等。
做了好事受到赞扬或给糖吃或者喜欢的食物,做坏事受到批评与责备,甚至关黑屋与面壁。棍棒底下出孝子(或出其他的),强压之下出任何你想要的结果。
棍棒打完,能快速压抑住这些不招人喜爱的行为,紧急情况下很奏效比如娃要闯红灯。
但此种惩罚的弊端有:1 只是压住不恰当行为。只要施行“棍棒”(代指,也可理解为批评,高压)的不在,被压抑的就会冒出来。甚至养成伪君子,棍棒在的时候表现良好,棍棒不在是上房揭瓦。类似社会场景很多,家长在与不在,老师在与不在。失去了自觉性。这些人长大以后也崇尚暴力解决问题,后患无穷。2 被惩罚的小孩遇到问题退缩。比如离家出走,逃课,辍学。3 惩罚导致敌意与愤怒。他会打比他更弱的,破坏家具(因为家具不能反击)。3 泛化惩罚。小孩饭桌上习惯差,家长让其别吃饭。可能小孩为啥不让吃饭。4 小孩学会用惩罚解决问题。对他们以后的小孩也会如此。
当用行为主义教育小孩,多鼓励正面行为,对不好行为则“time out”,比如课间休息留课五分钟然后再允许出去玩耍。这其实给他时间,让他反思。比如小孩喜欢看电视,如果行为不好,则减少看电视的时间比如十分钟。
以此类推。请大家举一反三。

评论
社会认知理论,接近于汉语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小孩通过观察学习,父母喜欢做菜,娃也可能喜欢,也可能不喜欢。因为需要他们注意力放在做菜上面。有些父母喜欢读书,家里有这个氛围,但娃的注意力没有放在读书上,比如游戏,音乐等。也这种观察可能潜伏下来,以后某一天在某种因素下诱发出来。到了稍大一些,孩子自己的价值观会让他决定是否该效仿父母。纠正行为常常被用于孤独症,自我伤害儿童,暴脾气儿童,行为问题儿童。比如一些教育类电视节目和书籍。参加本班版陪娃读书的那个帖子。很多儿童读物读都说到行为问题的处理。

评论

青春期叛逆多来自于早期的教育疏导不畅。儿童存在心理成长阶段性,生理成长连续性,青春期的叛逆是小时候不断积累,最终膨涨是因为这个时候的生理成长基本成熟,能力上基本可以达到成年人的破坏力了,这个时候才注意并去修正当然事倍功半

评论

这个潜在的问题其实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区别。有些事情无法获得直接经验,比如车祸,自杀等等。所以设立奖惩制度比较省事。但是如果家长能够反复细心指导效果更好

评论

皮亚杰理论:二十年前,我读大学时在<儿童保健学>课本里就讲皮亚杰,现在英文的教材还在说皮亚杰。可见影响之深。这个理论产生于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流行的年代 下面举日常的例子。
比如我家小宝课堂上讲冷血动物老师就拿出一条蛇讲,讲哺乳动物就有兔子。
婴儿把各种能东西放进嘴里吸允,感觉,探索。二岁小孩将羊和牛叫做狗,就是在吸收新的事物到他以前的构架中。五岁小孩教他怎么做,而不是正式的说明书。成人后,探索各种可能,新的事物融合吸收到自己旧的体系中。
强调亲身体验,像成人期的旅游就是增加体验。读书,间接增加体验。



评论
生物学观点主要是动物一些现象。人类,当然也是一种动物 比如燕子即使从出生就与其他燕子分开,他们也会在交配期间筑巢,唱他们族群的歌。还有三文鱼洄游产卵。这叫天生固定行为模式(inborn fixed action patterns)。人类行为不像动物这么机械,甚至本能行为可以通过学习来修正。社会的规则,道德,文化发挥了这种修正作用。

评论

生态论说法,用一个图表示

评论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角度:人受到风俗,传统,语言,传承的影响。与其他理论有重叠部分。
龙生龙凤生凤的版本。孩子与家长怎样互动?家长给孩子传递了怎样的信息以及认知技巧?
他主张给予孩子适当的挑战,但这个挑战不是很难,在更熟练的人的指导下可以完成的。如果父母大字不识,却让孩子读莎士比亚则不恰当。以此类推,举一反三,在自己生活中,常常看到父母自己不行,却让孩子做这做那,也不请教师或者更娴熟的人辅导。这相当于没有手脚架盖房子,只能盖矮低平的房子。
听君一席言,胜读十年书,糊涂灌顶,高人指点,名师出高徒,犬门无虎子,都描述的这种现象。
还提出了“手脚架”理论。
家长和老师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即相当于盖房子的手脚架,而让小孩独立去运行。比如初学发音,老师演示到一定时间小孩就需要独立发音。
用手指脚趾数数,一定阶段就不需要扳指头数数了。房子盖好了,就不需要手脚架了。
大人可以教小孩,小孩可以教比自己不娴熟的小孩。

评论
Mark一下,楼主讲得太系统全面了。。

评论

家里没有青少年,不能直接观察。以后可讨论。

评论

这个time out我一直存在很多问题。问题之一是,如果time out是有效的,是不是等于用隔断沟通和限制自由的方式改变行为?这样的方式相对于体罚是不是一定更好?问题二,如果time out被认为是温和的,那么也可能出不了效果。久而久之,孩子不在乎自己坐那里十分钟,并不会反省错误。

评论
太复杂了!

这么多的理论,跟哪个走好呢?
澳洲中文论坛热点
悉尼部份城铁将封闭一年,华人区受影响!只能乘巴士(组图)
据《逐日电讯报》报导,从明年年中开始,因为从Bankstown和Sydenham的城铁将因Metro South West革新名目而
联邦政客们具有多少房产?
据本月早些时分报导,绿党副首领、参议员Mehreen Faruqi已获准在Port Macquarie联系其房产并建造三栋投资联

小学教育

小学教育

家有爱笑娃的烦恼,求支招

澳大利亚孩子平时非常爱笑乐观simple,总爱帮助别人(help others是老师说的),今年刚刚kindergarten,班级里面有1个女孩总爱打小报告(亚裔不是华人),天天盯着别的同学,做错什么都报告老师 ...

小学教育

小学5 年纪辅导书

澳大利亚请教大家一个问题,小学都用什么辅导书呢? 我家孩子现在5年纪,但是刚过来澳洲,好多东西要补。 报了SCHOLARLY,但是觉得差距不是一般的大啊。 也报了课下辅导班,跟着别的小朋友 ...

小学教育

旧自行车

澳大利亚孩子的同学有个旧自行车,这同学买了个大点的二手车,于是以前的淘汰下来。同学家长说可以给我家孩子用,我问了家长给多少钱,家长说不用。想请教大家我是给钱(给多少?), ...

小学教育

Reject the payroll tax on independent schools

澳大利亚发个投票抵制安德鲁斯关于取消私校payroll tax豁免的法案 https://www.parliament.vic.gov.au/view-sign-e-petitions/details/12/501#msdynttrid=pSajdYtDc32_JGY39nWHSTJ8eqCPVO-j3VQNg5gdlXY 评论 私校都给家长们发信了吧 ...

小学教育

St Ivy North Public School有小伙伴吗

澳大利亚给孩子考虑新学校了。现在在教会学校,我儿子四岁多,说话晚,儿科医生给开了轻度自闭症的诊断,现在的学校新开了特殊教育班,这几天一直劝说我们把儿子转去那边,我们去看了 ...

小学教育

请推荐一所selective补习学校

澳大利亚坐标悉尼西区。明年要考selective了,现在在Selina ho那里补习,感觉效果一般。preuni也去过,作业太多而且净是超前知识,效果也不好。麻烦板上家长推荐一家补习社,谢谢啦。 评论 现在 ...

小学教育

小朋友上语言学校求建议

澳大利亚小朋友今年刚开始一年级,之前一点英语基础都没有。 现在上了3个半月了,感觉进展缓慢,上课什么都听不懂,就是发呆。 现在的小学也没有ESL课程。大概每天早上会有个老师教我们 ...

小学教育

Victorian High-Ability Program有人了解吗?

澳大利亚收到学校邮件,儿子被推荐进这个VHAP。应该是好事。 不过我看了半天这个东西的网站也不太知道它具体有啥用? 貌似就是个短期学习班? 有人了解吗? 多谢。 评论 就一个星期一次网 ...

小学教育

求适合小学生的线上中文学习网站

澳大利亚求适合小学生的线上中文学习网站,有经验的家长请分享。 评论 可以试下LingoAce 评论 感谢分享 评论 我家小朋友们上的线上课挺不错的,老师很有耐心。 最大的好处是家长不需要买大 ...

小学教育

参加Pre_uni奖学金考试

澳大利亚小白一枚,没有去正规补习班,去参加pre_uni scholarship考试,只考了个49%。 是不是OC, selective不用想了? 没有一定要去OC Selective的意思,就是想知道一下水平。孩子平时比较放养,但听说 ...